【題解】
伯夷、叔齊是殷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想立叔齊。他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說立叔齊是父親的命令。他就逃走了,叔齊不肯做國君,也逃走了。聽說西伯侯姬昌善養老,他們就去歸西伯侯。他們的高風亮節為人們所稱頌。司馬遷作《伯夷列傳》,說武王伐紂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進行阻止,周朝統一天下後,又義不食周粟。韓愈進一步發揮,作《伯夷頌》,歌頌伯夷阻止武王伐紂是“特立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的豪傑之士,如果沒有他們兩個人,後世的亂臣賊子就會接踵而至。
王安石從兩個方麵駁斥了司馬遷和韓愈的觀點。一是引用孔孟對伯夷的高度評價,立為標準。而後指出,商衰,紂王以不仁殘天下,天下的人都痛恨紂王,尤以伯夷為最突出。武王伐紂,倡義於天下,難道伯夷獨立以為非?紂之為君,不仁。武王之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紂,以待仁而後出。武王是仁君,伯夷又不事之,豈不太矛盾嗎?這說明叩馬而諫,與伯夷一貫的思想行為是不一致的。因此是值得懷疑的。二是從年齡來分析,伯夷決定歸西伯侯的時候,已是八十多歲的高齡了,從北海要到文王的都城去,要走數千裏,這是很困難的。從文王興起,到武王伐紂,又是十多年,到那時有理由認為伯夷已不複存在了。這就否定了武王伐紂,伯夷叩馬而諫的說法。本來這是無古文獻可考的事,是千年後司馬遷編出來的說法,韓愈更加以發揮,就越走越遠。所以,王安石的結論是伯夷的高風亮節早為聖賢辯明,而後世抑著偏見獨識的人,另立異說,失去了做學問的根本。這就否定了韓愈的《伯夷頌》,指出韓愈立說的根本錯誤。再說,武王伐紂,公認為是合符民意民心,推動曆史前進的,叩馬而諫,阻止伐紂,就成為阻擋曆史潮流了。韓愈對阻擋曆史潮流的行動大頌特頌,可見韓愈在政治上是落後的、保守的。因此,他是頌錯了。王安石在政治上的見解,就比韓愈敏銳、高明得多。
【原文】
事有出於千世[1]之前,聖賢辯之甚詳而明。然後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見獨識,遂以為說,既失其本,而學士大夫共守之不為變者,蓋有之矣,伯夷是已。夫伯夷,古之論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辯之反複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舊惡,求仁而得仁,餓於首陽之下,逸民也。”[2]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惡人之朝。避紂,居北海之濱,目不視惡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師也。”[3]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紂之惡,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餓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號為聖人耳。
然則司馬遷以為,武王伐紂,伯夷叩馬而諫,天下宗周而恥之,義不食周粟,而為采薇之歌[4]。韓子因之亦為之頌[5],以為“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於後世”
[6],是不大然也。夫商衰而紂以不仁殘天下,天下孰不病紂?而尤者,伯夷也。嚐與太公聞西伯善養老,則往歸焉[7]。當是之時,欲夷紂者,二人之心豈有異耶?及武王一奮,太公相之,遂出元元於塗炭之中,伯夷乃不與,何哉?蓋二老,所謂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餘,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濱而趨文王之都,計亦數千裏之遠。文王之興,以至武王之世,歲亦不下十數,豈伯夷欲歸西伯而誌不遂,乃死於北海耶?抑來而死於道路耶?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耶?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義於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獨以為非,豈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與不仁也。紂之為君,不仁也;武王之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紂,以待仁而後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則伯夷何處乎?餘故曰:聖賢辯之甚明,而後世偏見獨識者之失其本也。嗚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時,其烈豈獨太公哉?
【注釋】
[1]千世:古稱三十年為世。千世即言其久遠。[2]“孔子曰”句:《論語·公冶長》:子曰:“伯吏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論語·述而》:“(伯吏)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論語·微子》:“逸民、伯夷、叔齊……子曰:不降其誌,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3]“孟子曰”句:《孟子·公孫醜》: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又《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伯夷避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孟子·萬章下》: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4]“司馬遷以為,武王伐紂”六句:見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雲:武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5]韓子因之亦為之頌:韓愈因此寫了一篇《伯夷頌》。[6]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於後世:這三句話是韓愈《伯夷頌》結束全文時的話。韓愈認為武王伐紂,天下“未嚐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於後世矣。”微,無。[7]嚐與太公聞西伯善養老,則往歸焉:伯夷避紂,居北海之濱。薑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聞西伯侯善養老,兩人都去歸西伯侯(即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