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一千多年已前的一件事情,聖賢們早已辯論得很詳細而明白的了。然而後代有人不加深入研究思考它,而卻以個人的偏見獨識,就自創一說,這已經失去了做學問的根本,而學士大夫們也跟著共同抱著這種觀點不改變,這樣的事是有的,對伯夷的看法就是這樣。伯夷這個人,古代時就有孔子和孟子論述過他。孔子孟子論述伯夷的話是可信的,他們又反複多次辯論過伯夷之為人,這不是更加可信了嗎?孔子說過:“伯夷不記過去的仇恨,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後來餓死在首陽山下,是古代被遺落的人才。”孟子說:“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站在壞人的朝廷裏。他避開紂王,住到北海海邊去了。他的眼睛不看不好的事物,不侍奉不好的國君,是百代的老師。”所以孔子孟子都認為伯夷遇到紂王這樣的壞君主,他不記仇恨,不忍去侍奉他,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即使餓於首陽山也避開紂王,不願自降風節而受其辱,以等待天下的清平,因而被稱為聖人。

然而司馬遷卻認為,武王伐紂時,伯夷卻出來阻止武王的馬前進,認為伐紂是以臣弑君,加以勸阻。天下歸屬周朝後,伯夷認為是恥辱,守義不吃周朝的糧食,采薇而食,作采薇歌。韓愈因此也寫了《伯夷頌》,韓愈認為如果沒有伯夷叔齊這兩個人的壯舉,後世的亂臣賊子,就會接踵而至了。這種看法,是很不對的。商朝衰落,紂王以不道德的行為殘害天下人民,天下人民誰不痛恨紂王呢?最突出的人,就是伯夷了。伯夷曾經與薑太公聽說西伯侯善養老人,一同前往歸西伯侯。就在這時,想要誅滅紂王的,伯夷和薑太公二人的心難道有什麼不同嗎?等到武王奮起伐紂,薑太公做了他的宰相,就把老百姓從泥途炭灰中救了出來,伯夷卻沒有參與,是什麼原因呢?伯夷和太公兩位老人,是天下最有聲望的老人,年紀快八十多歲了,年齡本來就已經很高了。從北海海濱奔赴文王的都城豐邑(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西岸),計算一下也有幾千裏遠。從文王的興起,傳到武王這一代,也不下十多年,難道是伯夷想歸西伯侯而他的誌向竟沒有完成,就死在北海了呢?或者是歸來時死在道路上了呢?或者是到了文王的都城,卻不能等到武王這一代就死了呢?如照這樣說來,有理由說明伯夷已不存在了。況且武王伐紂,倡大義於天下,太公做宰相幫助他成功,而伯夷卻獨自認為這樣做不對,難道這是伯夷的看法嗎?治理天下的方法有兩種:仁德與不仁德。紂王做國君,他的做法是不仁德的;武王做國君,他的做法是仁德的。伯夷本來就不侍奉不仁德的紂王,以等待仁愛的君主然後出仕。武王是仁君了,伯夷又不侍奉他,伯夷又如何處理呢?所以我說:古代聖賢辯論這個問題已經非常明白了,而後代有偏見獨識的人以偏見獨識立說,失去了做學問的根本。唉,假使伯夷不死,能等到武王伐紂之時,他的作為的壯烈,難道獨讓與太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