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伍子胥廟記(1 / 2)

【題解】

伍子胥名員,是楚國大夫伍奢的次子。伍奢輔太子建,費無極向楚平王進讒,說:“伍奢與太子建將以方城之外叛。”伍奢被殺。伍子胥逃到吳國。後幫助吳王闔閭殺死吳王僚,奪取了王位;又在伐楚、破越中屢立戰功。吳王夫差時,他勸夫差拒絕越國求和,停止伐齊。吳王夫差聽信伯嚭讒言,殺了伍子胥。後吳國為越國所滅。吳國百姓哀其忠烈,為他建廟紀念。王安石為他寫了這篇廟記,表彰了他的忠義節烈。

【原文】

予觀子胥死亡逋竄[1]之中,以客寄[2]之一身,卒以說吳,折不測之楚[3],仇執恥雪[4],名震天下,豈不壯哉!及其危疑之際[5],能自慷慨不顧萬死,畢諫於所事[6],此其誌與夫自恕以偷一時之利者異也。孔子論古之士大夫,若管夷吾、臧武仲之屬[7],苟誌於善而有補於當世者[8],鹹不廢也。然則子胥之義又曷可少耶?

康定二年[9],予過所謂胥山[10]者,周行廟庭[11],歎吳亡千有餘年[12],事之興壞廢革者不可勝數,獨子胥之祠不徙不絕[13],何其盛也!豈獨神之事吳之所興[14],蓋亦子胥之節有以動後世[15],而愛尤在於吳也。後九年[16],樂安蔣公為杭使[17],其州人力而新之,餘與為銘也。

烈烈子胥[18],發節窮通[19]。遂為冊臣[20],奮不圖軀。諫合謀行[21],隆隆[22]之吳。厥[23]廢不遂,邑都俄墟[24]。以智死昏[25],忠則有餘。胥山之巔,殿屋渠渠[26]。千載之祠,如祠之初。孰作新之,民勸而趨[27]。維忠肆[28]懷,維孝肆孚[29

]。我銘祠庭,示後不誣[30]。

【注釋】

[1]逋竄:逃亡。[2]客寄:客居異國。這裏有寄人籬下之意。[3]折不測之楚:打敗不可預料的楚國。折,折服、打敗。[4]仇執恥雪:指伍子胥帥師伐楚,入郢都,發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報了仇,雪了恥。[5]及其危疑之際:到伍子胥處在危險疑難的時候。指伍子胥諫吳王夫差不要答應越國求和,而要滅掉越國以除後患;又諫吳王不要對齊國用兵。伍子胥一片忠心強諫,吳王不聽,反而聽信伯嚭讒言,決心殺伍子胥。[6]畢諫於所事:盡力進諫關係吳越存亡的大事。

[7]管夷吾、藏武仲之屬:管夷吾,即管仲,他做了齊桓公的宰相,使齊稱霸諸侯。藏武仲,魯國大夫藏孫紇。他很聰明,逃到齊國之後,能預見齊莊公的被殺而設法辭去莊公給他的官。孔子特別讚賞他的智慧。屬,輩,這種人。[8]苟誌於善而補於當世者:如果有誌於使國家得到修治而對當代有所補益的人。善,修治。[9]康定二年:即1041年。康定是宋仁宗年號。[10]胥山:山名。因伍子胥而得名。在今江蘇吳縣西南。《史記·伍子胥傳》:伍子胥死,“吳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又浙江杭州市吳山,上有伍子胥祠,亦名胥山。[11]周行廟庭:意即來到廟庭的大道上。周,至。行,道。[12]吳亡千有餘年:吳王夫差在周元王二年(公元前475年)被越王勾踐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