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相距一千五百餘年。[13]徙:轉移,變化。絕:斷絕。[14]神之事吳之所興:祭禮神的風俗,為吳人所喜歡。[15]節:氣節,節操。動後世:感動後人。[16]後九年:即康定二年後九年,為皇祐二年(1050年)。[17]樂安蔣公為杭使:樂安,今江西樂安縣。杭州,杭州郡的主管官員。使,令。[18]烈烈:威武貌。[19]發:起。節:名節。窮通:貧困與顯達。這裏指他窮困之時。[20]遂為冊臣:成為受冊封的功臣。[21]合:應當。謀:計謀、策略。行:可行。[22]隆隆:喻勢盛。[23]厥:其。[24]邑都:指國都。俄墟:頃刻之間變成了一片廢墟。[25]以智死昏:以你的智慧卻死於昏暗的君主。指冒死強諫。[26]渠渠:又深又大。[27]勸:提倡。趨:同“促”,催促。[28]維:維獨。肆:顯露。[29]孚:信服。[30]不誣:沒有虛假。誣,說話虛妄不實。
【譯文】
我看伍子胥在死亡威脅的逃亡生涯中,以孤身一人客居異國,終於說服了吳王闔閭,興兵伐楚,打敗了強大的楚國,捉住仇人,報了仇,雪了恥,威名震驚了天下諸侯,難道還不豪壯嗎?但到伍子胥處在危險疑難的時候,能獨自慷慨陳辭,不顧個人生死,盡力進諫關係吳越存亡的大事,他的忠心是與那些自我寬恕、偷一時苟安、以謀私利的人多麼不同嗬。孔子在議論古時的士大夫時,像管仲、臧武仲這類人,隻要有誌於使國家得到修治而對當代有所補益的,全都不會廢棄啊。那麼伍子胥的忠義在曆史上又怎麼可以缺少呢?
康定二年,我經過人們稱為胥山的地方,來到廟庭的大道上,感歎吳國已經滅亡一千多年了,這其間世事的興衰廢敗變革多得數也數不清了。惟獨伍子胥的神廟沒有轉移變化,祭祀仍不斷絕,是多麼的昌盛啊!難道是吳人喜歡祭祀神的風俗的緣故嗎?大概是伍子胥的節操足以感動後人,對他的懷念仍留在吳地的緣故了。又過了九年,樂安縣人蔣公主管杭州,杭州人出力並整個更新了這些廟宇,我為它寫了銘文。
威武剛烈的伍子胥,你的忠義名節起自窮困之中。成為受冊封的功臣,你奮不顧身。所進的諫言是應當的,所獻的計謀策略是可行的,使吳國勢盛興隆。但吳國終於廢敗不能成就大業,國都頃刻之間變成了一片廢墟。以你的智慧過人卻死在了昏君的手裏,你識時不足,忠則有餘。在那胥山的山頂,一排排殿宇又大又深。經曆了千年的神祠,像建祠之初那樣嶄新。誰為它更新,提倡和催促完成的都是人民。惟獨忠義坦露在你的胸懷,惟有孝心顯示出你取信於民。我為你的祠庭寫作銘文,沒有虛妄不實之辭以昭示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