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從言語中一眼看透男人3(1 / 3)

六、說話態度比說話內容更重要

一般來說,語言是人們情感的表達,是思想外化的直接表現形式。在大部分時間裏,借助語言的力量,人們才能夠順利地表現出自己內心的見解和情感。

在人們的談話過程中,雖然不會非常直觀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但是,說話的內容則會不知不覺地透露出自己的底牌。因為人們在說話過程中,總會有意無意地“三句不離本行”,從而說出與自己的思想、生活有關的東西來。這也就是說,一個人所思所想,不會脫離他的生活經驗。因此,從一個人談話的內容,可以透視出他為人處事的情況來。

說話的態度比說話的內容更重要

許多人說話隻注意表達自己的意圖和要求,隻注意把要說的內容通過語氣編碼傳達給對方,而忽視了說話的情態和角度。其實,說話的態度比說話的內容更重要。

如果我們隻知說什麼而不懂得怎麼說,嚴格地講,就是不會說話。在日常的說話、判斷或講解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種情形,同樣的話,這個人說,我們就很願意接受,而換成另外一個人說,我們不但不願接受,而且還會產生反感情緒。為何會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呢?這牽涉到一個人說話的態度問題。

我們說話的目的,是為了把自己的意思告訴他人,讓他人明白、了解、信服或同情我們,如果說了話,別人沒有什麼反應,甚至對你說的不信服、產生反感,這就沒有意義了,因為說了還不如不說。那麼,怎樣才能鍛煉出一種說一句是一句的理想口才呢?這就要求說話者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對方,力爭培養出亠種相互了解與同情的氣氛。

也許,人人都懂得,對方無論講什麼都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他的態度。如果態度好,大家都願意跟他談,即使他不同意我們的意見,不滿意我們的行為,我們也仍然願意跟他談。如果態度不好,就是再好的話題也無法順利進行下去。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良好的態度呢?這就是,對人要有正確的了解和充分的同情。這兩點是良好態度的基本內容。然而,如何把我們對人的了解與同情讓對方感覺得到呢?態度良好的重要表現正體現於此。若不能讓人惑覺到我們是很有同情心的人,那也可能會被他認為是冷漠、驕傲、自私。這正如我們很喜歡和關心自己的朋友談,而朋友卻全然不知,結果會受到朋友的誤解與埋怨一樣。因此,要注意一下在別人的心目中你究竟是什麼樣子,而且要設法了解在別人的心目中希望你是什麼樣子,喜歡你是什麼樣子。

首先,別人希望我們對他的態度是友好的,希望我們願意和他做朋友;別人希望我們能體諒他的困境,原諒他的問題,並對他們提供有用的建議,與他們成為友好、忠實、熱心的朋友。

其次,別人希望我們對他本人、對他所做和所講的事情均感興趣。每個人都有這種希望,包括我們對別人也是如此。因而,我們最好能做一個對什麼都感興趣的人,本來,我們的興趣也跟一般人的一樣,常常容易被有興趣的人物、有興趣的談話所吸引,而忽略了不吸引人的。如果我們是同情心很強的人就不該如此,而應該學會使我們能顧及全體,並且特別照顧那些不被人注意的人,當我們談話時,我們要把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看到。我們的眼睛,要隨時在每一個人的臉上停留片刻,對於那些沒有講什麼話的人,和那些看似不太自在的人,特別要注意,在適當時間找些話題跟他們交談,以便消除他人的緊張和不安的心理因素。

總而言之,別人希望我們對他講的東西都感興趣,並希望我們的態度是友善的,友好的。作為一個成功的說話者,我們要力爭做到如此。說話時對人保持良好的態度,是展現你說話魅力的保證。

口才是一種表達情意、與人交際的才能。口才的好壞,不能隻靠“口”去完成,還要靠態度。

幾種說話態度不一的男人

恭敬用語者

一個人為了擁有圓滿而順利的社會生活,其言語裏必定少不了恭敬語。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候很難碰到妥當的恭敬語,與其說認為這是由於普通人對於恭敬語的常識認識不夠,不如說有人故意使用尷尬的恭敬語。

恭敬語,可以視情況而使用,比如在某種無關緊要或很熟悉的人際關係中,我們就沒有必要使用恭敬用語。有一位男士現身說法,當他的妻子忽然用親切的措辭時,那就一定表示她的心情惡劣到了極點,要麼在單位上遇到了窩心的事,要麼是由於無意中傷害到她了。

因此,這位男士告誡說,如果過分使用恭敬語,那就表示有激烈的敵意、輕蔑、嫉妒和警戒心等。

恭敬的話人人愛聽。你對人說恭敬的話,如果恰如其分,適合其人,他一定十分高興,對你便有好感。最奇怪不過的是,越是傲慢的人,越愛聽恭敬的話,越喜歡受你的恭敬。有的人辭嚴義正,說自己不受恭敬,願聽批評,這是他的門麵語,你如果信以為真,毫不客氣地率直批評他的缺點,他心裏一定老大不高興,表麵上未必有所表示,但內心卻十分不安,對你的感情,隻會降低,絕不會增進。“人告之以有過則喜”,隻有子路才有如此雅量,一般自命為賢者的人,哪裏容得下你的批評!普通人更不用說了。

禮貌用語者

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不能獨處、孤立。孤立就有危險,不孤立就有交往。父子之間、夫婦之間、長幼之間、朋友之間都有交往,要交往就必須依靠禮來維持。史摺臣說:“對待富貴的人,不難有禮,而難於有恩。對待貧賤的人,不難有恩,而難於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