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消費的時代,我們的作家應當保持清醒的認識,以清潔的靈魂行走於文學世界,這應該是一個作家應有的擔當。特別是在這個物質主義大行其道的社會,堅守作家應有的良知和同情心,給予文學、給予自己、給予社會以極大的尊重,抵禦各樣誘惑,淘洗欲望,尋找並張揚社會中的光明和溫暖,讓作品成為自身人性光芒的旗幟,為奮鬥著的人們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應該是衡量一個作家責任意識的標誌。責任是作家筆下最壯美的篇章。作家陳勇做到了,他在注視生活或體驗生活中,全身心進入生活的第一現場,以自己的生活參與大眾生活,在生活中寫作,在寫作中生活。以一個普通生活者打量和體味周圍的一切,用心靈與生活建立了一種平等親和的關係,以個人的體驗指涉人性的色彩,展示善惡、愛恨、情仇、貧富、貴賤等色彩斑斕的人性畫卷。在具體和質樸中進行形而上的思索和訴求,展現豐盈、讓我們為之感動和膜拜的人性之美、靈魂之重以及最為閃光溫暖的生命,完成了他道義的堅守和精神的寄寓。他以一位老作家的文學操守,踐行著自己的文學理想,在這一點上,他已為自己建構起了存在的意義。
第二個問題是真實以及情感力量。文學評論家胡平說過:評價一部長篇小說,人們可以不厭其煩地述說它如何真實地再現了某時期的社會曆史,如何成功地塑造了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如何有力地揭示了深刻的哲學文化意蘊,甚至如何客觀地陳列了未曾被經濟學家、軍事學家、心理學家、民俗學家所意識到的社會科學內容。雖然所有這些內容是重要的,處於文學顯著的一麵,卻仍然不過是文學情感的依附性內容。在胡平看來,情感是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的生命。他的感染力研究明確指出:“文學感染,正是通過作品所展示的情感形式發生作用,這是一切文學創作實現其感染效果的主要途徑。”美學理論認為,情感的“完美”表現就是上乘的藝術品,反之,是低劣的藝術品。而這裏的“情感完美”通常是用“真實”來衡量的。當然,我們不能要求,小說像紀實文學那麼真實,但我們有理由要求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要有現實的根據。這一點應該是常識。現在的問題是,許多作品中胡編濫造的人物和情節與現實生活相去甚遠,一看就是假的,這樣的作品不知倒了多少讀者的胃口。這也許是功利目的對文學的傷害,也許是作者對生活的積累不夠,而硬要為文。“真實感人”應該是大眾對文藝作品的基本要求,不真實,何以感人?當然這種真實是文學的真實。用一句俗話就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無論文藝理論如何翻新,我們還是要堅信,生活是文學之母。貼近生活的真誠創作,也是讀者對作家的基本要求。我以為,陳勇的創作是真實的。他是一位真誠嚴肅的作家,不論是他的小說創作還是散文創作,真實是他堅守的創作信條。他以自己豐厚的生活為基礎,塑造出於月姣、父親、林杏花等一群他比較熟悉的人物,盡管小說情節並不複雜,但讀者還是被人物的曲折命運所打動,所感染。被情感的完美表現所震撼。作家所表現的故事和人物,在現實中能找到他們的影子。他們代表了中國普通老百姓最本己最善良最無私的品格和精神。正因為真實,所以才有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