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激情延安(2 / 2)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崇敬的領袖。兒時的課本裏就有《楊家嶺的早晨》《棗園》《寶塔山和延河水》等介紹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後來看過電視劇《長征》《井岡山》《延安頌》後,我對這位偉人駐足了近十年的革命聖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多次萌發了到延安一遊的衝動。身處江西,在沒有涉足井岡山、瑞金之前,卻先來到了延安,這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驚喜。在延安,我們參觀了延安革命博物館,參觀了楊家嶺和棗園,並駐足延河橋,眺望課文中描述過的“巍巍寶塔山”。

一路走來,心潮澎湃。在楊家嶺紅軍大禮堂的大廳裏,我們仿佛看到紅軍將士們一個個端坐在長條椅上,精神飽滿地參會的情景,耳邊似乎回響著人民領袖毛澤東那帶著凝重鄉音的聲音。那聲音,像一聲驚雷從楊家嶺這條山溝裏炸響,繼而沿著無數條溝坎向四麵八方續響。在延安文藝座談會會場,我們似乎聆聽到他老人家對文藝工作者的諄諄教誨。在“雙百”方針和為人民歌唱的希冀中,儼然覺得丁玲、趙樹理等老一輩文藝工作者就坐在主席的身邊,讓他們手裏握著的筆有了更堅定、更莊重的方向。在楊家嶺毛澤東舊居的一間窯洞裏,我們看到的是這位偉人睡過的一張陝北人普通的木椅架子床和褪了色的薄薄的棉被。狹窄、低矮、幽暗的窯洞裏,除了一張木桌、一個書櫃、兩把極為簡單的折疊椅之外,就別無他物了。這就是我們景仰的領袖當年的生活,簡單而樸素。在擺脫了長征路上敵人的圍追堵截之後,身心疲憊的紅軍駐足在荒涼、貧困的陝北。即使是在這樣的窯洞裏,紅軍戰士心中刻就的忠誠絲毫未曾更改。看著牆上掛著的當年領袖在窯洞裏工作的大幅照片,撫摸著領袖當年用過的那張桌子,我們眼角噙著的那滴源自心靈的淚冷不丁地流淌了下來。敬愛的領袖,您對人民的那份情,我們將永遠銘記,您的光輝形象將在我們心中永恒!民族終將複興,您仍是我們力量的源泉。

在楊家嶺毛澤東舊居一側的坡下,有一塊圍了不高的院牆的菜地,那裏是他老人家經常下地種菜的地方。遠眺時,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就是要去那兒捎上哪怕一撮土並把它們帶回家,讓我每時每刻感受偉人那種親近農民、熱愛勞動、率先垂範、胸懷大眾的品格。我想,那蓬鬆的土壤裏肯定還存有領袖的汗水和笑聲。

從楊家嶺到棗園,從延河兩岸到寶塔山,這片土地上都留有無數紅軍戰士和一代偉人珍貴如純金的足跡。70多年後,我有幸前往延安,踏上偉人逗留過的地方,心中的那份激動一時無法平靜。偉人和領袖們住過的窯洞還在,生生不息的延河水還在悄無聲息地流淌。聽著非常熟悉的陝北民歌,品嚐過顯然有教育意義又兼地方特色的小米飯、紅米湯,我們心裏留下的是對長征這部史詩不盡的懷想。

——傑克·韋爾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