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2 / 2)

胡海說完,把手覆在雙目之上。在旁人看來這是皇帝陛下說到傷心之處掩麵而泣,其實是胡海為自己抄襲豪傑英烈的豪言壯語而羞愧。

豪傑們,英烈們,為了大秦,你們大公無私一下吧,回頭讓禦膳房做頓好吃的給你們供上。胡海心中如是想。

胡海這番話有試探的意思。胡海研讀曆朝曆代的曆史,深知要想政通人和,一個完備的宣傳係統是多麼的重要。旁的不說,現在通信如此滯後,天子就算是天天在朝堂上為百姓謀福利,卻沒有人告訴百姓這些福祉為何人所謀,百姓照樣不會領情,弄不好再被哪個別有用心的摘了桃子,那可就虧得底兒掉了。

當然,現在不比後世。現在信息傳遞十分阻塞,百姓對天子的威嚴多少還是有點兒忌憚,故而宣傳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好好跟百姓解讀天子發布的旨意,好好解讀解讀朝廷定下的政策,好好引導引導百姓的思維方式。古時候不少聖旨麵臨非常尷尬的境地——老百姓聽不懂,於是皇帝說什麼跟百姓根本沒產生什麼交集。倒是經常別有用心者或者看熱鬧不嫌事兒大者有時候歪解了官文,惹得不少人對朝廷的誤解。

但是見真章的時候卻遇到了麻煩。一方麵胡海初來乍到,真沒有可手的人去用;另一方麵,宣教不分家,胡海想著寧缺毋濫,一定要找出一個挑得起宣傳、教育兩大事業重擔的人,可是這真心不容易。故而這個事情暫且擱置了下來。

直到前不久遇到了公子高。

就公子高本人德行而言,胡亥在遇到公子高之後專門著人調查了一番,到手的情報紛紛表明這個人很老實,很本分。公子高其人最大的理想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兒,對家人極其重視。也正是如此,當年胡亥屠戮手足之時,公子高才能為了家人而自請殉葬驪山陵墓。

就公子高的身世而言,不用多說,公子高乃是始皇帝親子、二世皇帝親兄,身世顯赫,不言而喻。

就公子高的才學而言,胡亥專門調查過,得出的結論不由得讓他咋舌。公子高此人對刑名之學不感冒,對儒家道家的學說倒是很有研究。即便是在秦始皇下令禁私學之後,公子高憑著皇子的身份在宮中也沒少閱讀相關的書籍。

其中胡海最好奇的是,秦始皇知道這件事兒,居然沒管。

就公子高的朝中背景來說,幹淨得不能再幹淨。公子高從未涉足朝堂半步,故而在朝堂上可謂是無牽無掛。背景幹淨,人品厚重,身世顯赫,頗有才學——這幾點加起來,胡海早就很中意胡亥的這個的哥哥了。

隻不過胡海頭疼的是,即便皇帝可以說一不二,但總不能說下旨就下旨,前不久還把人拘著不讓吃喝,過了沒一陣子便下旨把人按在高位上。

於聖威有損。

於是胡海便想著找個機會誘拐一下。老實人都好忽悠,隻要老實人一張嘴,馬上胡海陛下就能“順應民意”晉封公子高。可是這個機會胡海一等,就等到了現在。胡海心中暗暗發誓,今日公子高自己送上門來,自己不狠狠咬住,都不姓胡!

哦,現在胡海姓嬴……

“此事非比尋常,陛下所慮,切中要害。臣驚歎陛下雄才大略,慨歎陛下深謀遠慮,實在自慚形穢。臣不才,若陛下有令,臣定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公子高聽罷胡海的“悲憤”陳詞,不由得涕泗橫流,直接跪在地上長拜不起。胡海突然意識到自己這誘拐的方向好像不對——

老實人好像聽不懂暗示。

胡海轉念一想,心中又生一計。

“兄長快快請起。”胡海連忙命人扶起公子高,“實不相瞞,朕有意設立宣教司,主管我大秦宣政教化之事。無奈朝中眾臣,汲汲於名利,未有能以此為畢生之事業者。朕不才,猶知在其位而謀其政;反觀滿朝文武,居然挑不出一個合適的,竟白活了五六十年!”

“陛下可為此煩心?臣以為子嬰族叔可當重任。”

“論資曆,論才學,族叔皆為不二人選,”胡海點了點頭,故意頓了一下,“不過前不久,馮去疾也要請辭,還是朕好說歹說把人給留到了秋收之後。”

“陛下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