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換炭火需要點兒功夫,不過都是大戶人家,有的是人手;小戶人家即便換得不及時,就石板的餘溫,隻要別離開太久,依舊夠暖和。
胡海坐在炕上,望著窗外的鵝毛大雪,不由得新生感慨。
已是冬月梅尖雪,恍若初來芳菲時。
正想著,馮去疾來見。
“陛下,服役之人已悉數遣散,改製之事已順利推行。老臣賀喜陛下。”
“辛苦了。”胡海對馮去疾真的是十分感激。自穿過來這幾個月,馮去疾可以說一直堅定地站在自己這邊兒,秋收之際本為約定好的退休之時,無奈改製新政正在關鍵期,胡海實在找不出人替代馮去疾鎮場元老的位置,隻得厚著臉皮去求人家。不料隻消胡海提了兩句,馮去疾當即表示可以等改製完成再退。
若非如此,這個年,胡海都別想過得消停。
“明日朝會,馮卿隻消將述職報告念一遍即可。”
“謝陛下。”
雪下了一整夜,第二天早上總算是雪霽天晴。朝會上,胡海宣布大秦新政改製正式完成,其後馮去疾進行了述職,正式退休。胡海下旨,封馮去疾為文正侯,食祖邑,賜“元勳”號,返聘為顧問館館首,終生享雙倍退休福利;賜禦筆題匾,鹹陽城外新墾皇田撥百畝良田授之,並於明年春在鹹陽城內選新址建造新府邸。賜田與新宅為馮去疾及其後人之固有資產,任何人不得變賣、收購、租賃、抄沒。
這番旨意跟李斯那時候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賜匾啊名號啊什麼的,沒什麼異常;這不同之處,可就耐人尋味了。封侯一事,馮去疾雖並非純正鹹陽出身,但是至少其父輩起便是鹹陽生長之士,故而未以祖地封侯,而是以“文正”為號,食祖邑之福利。同樣是封侯,李斯無號而馮去疾有號,其中誰更勝一籌足以見得。不過有了封號,其他方麵胡海便稍稍低了些標準,以免日後李馮離心,故而並未如李斯一樣世襲罔替,之事賞賜了祖產,後世不論是權臣還是皇帝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收回。綜合起來考量,馮去疾還是比李斯得到的好處高出那麼一點。
不過胡海也不虧心。李斯於秦有大功,始皇帝已然恩寵萬千,李斯也是享盡了榮華,雖然李斯對自己並不盡心,但是自己也讓他風風光光地保全了晚節,也已是仁至義盡;馮去疾於自己有大功勞,厚賞無可厚非。
馮去疾述職之後,胡海宣布免去馮劫大將軍職,改任政事院院長;宣章邯年後回京述職;封周勃為新銳將軍,任三川郡守,年後赴任。
各部部長、次長及下屬官員已全部到任。各部部長經過跟馮去疾他們激烈的討論,終於在前天完全定了下來。農事部以王年為首、國民部以甘會為首、匠工部由趙高暫代、建設部以李歲為首、商賈部以公子將閭為首、公安部以白平為首、宣教部以公子高為首。
說起趙高,胡海又頭疼了一陣。
內務府已經交給趙高打理,可是匠工之事沒人比趙高再熟絡的了。這兩方麵全是幹起活來累得半死的事務,沒出三天,趙高就頂著倆黑眼圈來找皇帝求放過來了。
這也真不是胡海找他茬。說起來,趙高常年在宮中伺候,對宮中事務門兒清,乃是內務府府令之首選;匠工部那時候跟幾人商議,都認為目前依舊是趙高為不二人選,畢竟打一開始匠人營就是他經營的,期間各種規章運作,趙高遠比新人熟悉得多,若要趙高接手,於新製推行利大於弊。更何況按照二世的手段,也不怕趙高一手遮天。
可是趙高卻扛不住。幾乎每天胡海都會召他傳授許多新鮮的主意,下頭人也隔三差五弄出新奇的玩意兒,趙高必須親自研究評估,這非常耗神耗時;內務府瑣事繁雜,縱使趙高是宮中老人,但重組後的內務府把宮中一切繁雜瑣事全部包攬,趙高處理起來也要廢些時間。偏生兩頭都不能積攢起來,不然舊事未成、新活兒聚堆,估計沒等二世發火,趙高先被工作量壓趴下。
於是連軸轉到第三天,趙高毅然決然入宮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