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1 / 2)

皇帝親自督導的“彩排”定在臘月二十三。

臘月二十三,小年,灶王爺升天的日子。

胡海專門派人請了馮去疾、李斯跟子嬰一起來看。雖然這三人現在不在權力中樞了,但是怎麼說都是人精裏的人精,聽聽他們的意見利大於弊。

開場用的是宮廷樂師們的吹拉彈奏。公子高跟穆鮮合計了幾回,覺著既然是過年,就不能用太莊重沉悶的曲子,於是專門著人譜了新曲。胡海不懂樂理,不過聽起來,還不錯。

隨後就是一長段評書,講的是戰國時候三家分晉的故事。宣教部眾人先前有編啟蒙課本的經驗,評書的原稿寫得非常淺顯親民,卻格外地精彩,說書人是從教員裏選出來特別會將故事的一個人,此人說話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在座之人聽得是津津有味。

評書之後,跟著的是段秦舞。原先並不是這樣安排,各個節目之間是沒有穿插的,後來公子高發現那麼演會使人疲憊,後續節目的效果大打折扣,於是跟穆鮮商量了好一陣子,才決定穿插開。

秦舞之後,便是一段相聲。現在並沒有專業相聲演員,也沒有基本功訓練,但這並不妨礙在座眾人對這種新式的逗趣方式感興趣。說相聲的二人選自宮中,是平日裏能說會道的兩個小太監,兩人插科打諢的,逗得眾人哄笑連連。之後又有一段吹奏,然後就是一係列小品的出場。

小品的劇本胡海看過,講的是非常普通的市井故事,有不少還是取材於宣教部先前為編書四處走訪搜羅到的材料。這些內容放在宮中是新鮮,放在外邊兒是接地氣,可以說是高層底層都喜歡。興許有附庸風雅自視清高之人嗤之以鼻,但是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清高”的。

胡海就是要麵向大眾推行此事,而非小眾人群。再者說,自恃清高之人,你弄什麼給他看在他眼裏都是一坨翔,胡海可沒時間照顧矯情人。

整個彙演時間不長,也就兩三個鍾頭,不過算起來宮宴也就這個時間,重頭在拉家常扯閑話上,這種程度的消遣已經不錯了。

“很好。”胡海撫了撫掌,“隻需細節精細琢磨,朕很期待你們的正式演出。”

“謝陛下。”

離開了彩排場地,胡海領著三人來到後土堂。

“陛下弄的這個‘彙演’還真是獨具一格,”馮去疾說到,“十分應年節喜慶之景。”

“陛下此番,可有後續打算?”子嬰問到。

“這種形式,朕已經教給公子高要領,”胡海點了點頭,“今後的普及宣教興許就會用得上。”

“如此有趣精彩,也不怕百姓反感抵觸。”李斯點了點頭。

“今天叫三位愛卿過來,是想說說稷下學宮的事情。”

胡海話音一落,原本輕鬆的氛圍頓時嚴肅起來。鹹陽學宮是新設立的,胡海能依著自己的法子來大刀闊斧地開先例。可是稷下學宮不一樣,那是有底蘊傳承在裏麵的,不容胡海這個外行指手畫腳。而且稷下學宮偏東,胡海也想借此契機拉攏東邊兒的文人才俊。

畢竟秦朝不止有關內鹹陽不是?

不過在這件事上,胡海收攏起了一向敢作敢為說一不二的性子,仔細征詢三個大能的意見。胡海有金手指不假,可是那都是理論層麵的,論起實際的謀劃經營,胡海還真是經驗不足。

“陛下是想以此為機收攏天下豪英?”子嬰瞬間明白了二世的想法。

“然。”胡海點了點頭,“且朕打算在稷下學宮之後,設個東都。”

“東都?”李斯愣了愣,“陛下此番若何?”

“鹹陽偏局關內,縱有天時地利人和,亦不足以長坐江山。且王室偏遠,亦不利於天下歸心。然祖宗社稷於此,輕易動不得,不如在東方設置東都,定期派專人主持,以維穩東土,如此於內政大有裨益。”

“此法甚好,不過陛下可有中意之地?”馮去疾問到。

“三川。”胡海答到,“水路便利,物阜民豐,本就是我朝東方經營之重地,可於曆代基礎之上設立東都。”

“三川的確是個好選擇。”子嬰點了點頭,“不過現下三川郡守尚懸空,不知陛下可有安排?”

“此事暫且不急,且年後不會立即執行此事,周勃亦將年後赴任。現在先說說稷下學宮的事情。”胡海適時打住話題,“真記得,荀子曾為稷下學宮祭酒。”

胡海話音一落,三雙眼睛直接看向李斯。

李斯的師父不就是荀子嗎?

“故而朕以為,李卿堪當此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