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2 / 2)

李斯心裏苦。

自己師承荀子不假,可是自己已經不是正兒八經的儒生了。本來自己焚書坑儒策一出,天下讀書人都恨自己恨得不行,這要是回去主持稷下學宮,不得被活扒皮了?

“臣惶恐,未能得家師真傳,不敢忝居高位。”

“那李卿認為,誰可擔此重任?”

李斯頓了幾頓,開口道:“臣以為,朝中之人並未有可擔此重任者。”

“哦?”其實胡海並不是真的想讓李斯去主持稷下學宮,畢竟宗學跟鹹陽學宮都需要他。可是胡海也犯難,正如李斯所雲,朝中之人胡海真沒發現哪個能挑得起大梁的。

“其一,朝中之人多為關內之士,不知他鄉實況;其二,朝臣所受教義亦與稷下學宮不和;其三,稷下學宮既為招攬東國人士之重器,亦應以東人為主。”

“善。”胡海想了想,也是這麼回事兒。東邊兒的人才也不少,仔細找找應當能找到合適的。

“臣聽聞孔氏一脈頗富盛名,”馮去疾說到,“若要安穩讀書人,重用孔孟後人,是為上策。”

胡海想了想,的確是這麼個道理。“既如此,朕不如先給孔夫子等先世大能上個尊號,以表朕之心意;再令孔、孟等諸子百家之後人赴稷下學宮主持,以穩文人之心。”

“也好,不然太突兀,恐天下人畏威而觀望。”子嬰點了點頭。

“來來來,商量商量給大能上尊號的事情。”

胡海先前不是沒動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念頭,可是轉念一想,儒家有儒家的好,百家有百家的妙。後世常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若全仰仗一家之言,實在不利於社會穩定發展。不如兼取百家之言,一來能籠絡人心,二來方向依舊是自己主導,不怕生出什麼亂子。在安全的情況下鼓勵頭腦風暴,往往能獲得最大的收益。

胡海跟三人定下了“兼取百家”策略之後,直接把想法交給了公子高跟曹參。公子高是主管宣教的幹部,曹參則是胡海重點培養對象。

胡海經常垂直派任務給各部部長的事情,不是沒有人在馮劫耳邊挑唆過。可是馮劫是什麼人?馮去疾之子、二世心腹之一,而且自己雖為政事院長卻多數情況下不主管具體事務,看二世的意圖,好像在安排後手。

也正如馮劫所料,現在胡海既是在教他怎麼總攬全局,也在考驗他的心誌。

設東都的心思胡海早就有,這個東都行政長官胡海找來找去最終把視線落在了馮劫身上。可是現在朝堂之上在蕭何曹參等人獨當一麵之前離不開馮劫鎮場,東都長官又不是單純的能處理一方事務便可的位置,必須選個有大局意識、能鎮住場子的手下去幹。而且胡海設立這個東都還有旁的心思,這個位置就相當於後世培養接班人最後曆練的位置,沒選出候選人的時候能臣坐鎮,選出了候選人之後則候選人入主。現在胡海連老婆都沒有,子嗣更是虛談。如此狀況下,也隻能讓能臣前往。

胡海不希望見到骨肉相殘,但是有些時候也由不得他。他能做的,也隻能是讓上位者擁有足以坐擁天下的威懾,以換取強者對弱者的漠視,借此尋求最大程度的保全。

不過這件事情現在還不能立即執行。在此之前,還是先想想收攏人心的事情吧。

給眾賢者尊號之事,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胡海跟三名老臣想了個大概,具體執行方案還得朝中重臣集體合議。

於是休朝中的部長們又被集合在了後土堂。除了政事院的部長,這次政事院院長馮劫、五個副院長、秘書府曹參、國財府李由、四方館夏侯嬰、紀檢院蕭何、待赴任的章邯和周勃都被召進宮中。

“朕決定為諸子百家之賢者定尊號,以表我大秦敬重文化、尊重人格、注重修養之風。故召諸位愛卿於此商議此事之詳細方案,力爭新年昭告天下。”

眾人一聽也是驚詫。先前為了控製讀書人的口舌與思想,始皇帝可是下了大力氣。現在二世又來這麼一出,不由得讓人覺得有過河拆橋、朝令夕改之嫌。

“始皇帝大略,本欲肅清歪門邪說而正百家之言,無奈事業未成而殯天。朕此番作為,乃是承始皇帝之遺誌,恢而弘之,以慰始皇帝在天之靈,匡扶我大秦文明之正統。”

群臣:……陛下你說什麼都對。

“此事之後,稷下學宮將重建。朕將欽點百家之大宗傳承之人,共同主持稷下學宮之事業。兩事並做一步推,新年初一見成果,諸位愛卿加把勁兒啊。”

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