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藝術家要麵對文學背對市場(3 / 3)

記者:經典的產生離不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離不開人民群眾文化素質的提高,您在這方麵有什麼建議?

馮驥才:最近出版了一本給小孩看的書叫《寄小讀者》,我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小孩讀書要先讀經典,要全民普及經典,要讓孩子們讀古今中外最好的作品,讓他們從小吃最好的精神食糧。牛奶吃最好的品牌,水果吃最新鮮的,但是他們看的東西往往是低俗的,他們應該看人類曆史的精華,人類曆史幾千年創造的精華要讓孩子們了解,這樣才能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孩子。現在大學中文係的博士生到我這兒來工作,我跟他聊天,世界名著沒讀過幾本。上海前兩年中學課本撤掉了魯迅的幾篇文章,換上著名運動員的東西,當然還是要看人類的精華。

我們的文化環境被商業化了,許多文化在按照商業規律對它進行改造。現在把非常博大精深的文化變成了浮躁淺薄的東西。如果一代兩代這麼下去,再過三代人,我們的後代人心裏的中華文化是什麼呢?太讓人憂慮了!

記者:在創造文藝經典,培養文藝大家的偉大工程中,作家藝術家肩負著十分繁重的任務,您是知名作家,寫過許多有影響的作品,可否談談文學創作的環境問題?

馮驥才:我曾經在挪威做過一次演講,題目是《文學的自由》。我說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那個時候不自由,我什麼東西都不能寫,寫東西是有危險的。但我心裏有話要說,有強烈的表達欲望。我悄悄地把當時的一些感受寫在小紙條上,藏在那些磚縫裏邊兒,甚至於有些東西就塞在自行車的車管裏邊兒,我寫這些東西的時候不能給任何人看到,可是當時我有很多心裏話要說。“文化大革命”一結束,我心中的感受像井噴一樣噴發出來,我寫了很多作品,幾百萬字的作品發表了。現在我比那個時候自由了,想寫什麼東西都沒問題,但是有另外一種傾向值得注意,那就是市場。如果你寫的東西市場沒有興趣,不符合閱讀潮流,出版商就不給你出。隨著時尚來寫東西,最後寫出來的東西反而失去了自己,實際在你獲得利益的同時被瓦解了。我們麵臨的最大問題是市場化,我們要探討的是文化與市場經濟的關係問題,文化是以它的精神價值和精神性為主,還是以它最後獲得的經濟效益為主?文化有沒有經濟目的?我覺得一個藝術家不能夠考慮商業的東西,我一直認為藝術家要麵對文學背對市場。所以前兩天我在南開大學還給學生們講了一句話,我說世界上有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凡是拿錢買不下來的東西都比錢寶貴,比如健康,比如愛情,真正的愛情是拿錢買不來的,還比如思想、境界,你拿錢買不來吧?所以我覺得現在一切都被市場化了,市場化在左右著我們,這很值得警惕。

記者:在某種意義上,藝術作品的市場化銷蝕了藝術家的創造力,利益衝動往往使作家藝術家難以在作品中凝聚生命和激情,您是怎樣看待這種社會現象的。

馮驥才:是這樣。比如說搞繪畫的,有一個很大的市場,畫家如果順從這個市場,你的畫價錢就上來了,你馬上就獲得了實際效益,一張畫原來兩千塊錢一平尺,如果賣到兩萬塊一平尺,那麼一天畫兩幅就能掙十幾萬,巨大的誘惑力最後把你的創造力給毀了。我遇到一個畫家,我問他,你的畫風為什麼老不改變,你畫了十幾年的畫了,怎麼老是這樣呢?他說大馮,你不知道,我一變的話人們就認為是假畫了。他在無形中被市場給控製了。我覺得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必須是有追求的人,絕對不會是功利主義的。

記者:作家藝術家應該潛心真正的創作,國家應該創造一些條件,使他們遠離名利場。

馮驥才:國家應該樹立標杆啊,你樹了這個標杆,大家才知道原來這樣的人才是應該受尊重的,那大家就朝著那個方向走了嘛。國家不在導向上進行引導,拍賣市場就會去引導,畫家們就會跟著它走。如果有一位畫家天天生活在山裏邊兒,在農村畫出了偉大的作品,他的整個藝術追求非常好,我們把這樣有才華的人當作大師樹立起來,讓全社會都來尊重大師,那麼很多藝術家就會以他為標杆,營造大師的氛圍就會越來越濃。

記者:我在許多年前就讀過您的大作《一百個人的十年》,您在書中的這樣一句話令我感觸很深:上個世紀有兩件大事,其一就是“文革”十年。我認為“文革”對人心靈的摧殘是對中華民族文明史的反動,今天乃至今後的社會生活將長期品嚐“文革”十年的苦果,可是我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比如像《辛德勒的名單》那樣的電影。我認為以您的閱曆、文化功力,具備寫出一部反映“文革”十年民族心靈史的大作品。

馮驥才:我現在整個精力都放在民間文化拯救上,這也確實非常緊迫了,我們再不做的話真是每一分鍾就有一批東西消失了。現在全國文化搶救工作千頭萬緒,我想把這事兒放下都沒法放,隻能犧牲自己的創作了。但是我心裏仍然有一部大的作品,我有寫作它的計劃。文化搶救已經迫在眉睫,以“文革”為例,目前中國隻剩一個“文革”原生態的遺址,就是重慶的紅衛兵墓。當年重慶武鬥很厲害,那些紅衛兵葬在重慶市一個角上的公園裏邊,我到重慶特意跟當時的市領導說,這個紅衛兵墓你們千萬別動,我說整個“文革”原生態的遺址隻有這麼一個地方,要是動了將來要可惜。聽說有開發商想要這塊地方,我說不能動,要給曆史留下一點空間。“文革”期間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猜忌,那種東西在人身上的爆發,對於自我傳統文化的輕蔑等等,在充滿競爭的市場經濟社會裏仍有影響,如今人和人的關係變得更複雜了,教訓非常深刻,值得認真反思。

馮驥才小傳

馮驥才,浙江寧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於天津。當代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馮驥才從小就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及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後到天津市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產生了濃厚興趣。其中《啊!》、《雕花煙鬥》、《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蓮》、《珍珠鳥》等均獲全國文學獎,對文壇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是著名民間文藝家,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天津大學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文學自由談》雜誌和《藝術家》雜誌主編,並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2009年1月16日被國務院聘為國務院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