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為人藝去守望(2 / 3)

我在排傳統戲的時候,不單單關注傳統,還融入了現代人的思維。而現代人的思維又有很大的曆史背景。以《北京大爺》為例,這個戲講述北京城內滿族德仁貴家的故事。他家的四合院位於京城好地段,庭院寬闊,鬧中攬靜,常有不速之客登門相擾,欲買房經商。可德仁貴性格耿直,秉性剛烈,他認為院子是祖上傳下來的產業,貴賤不賣。可兒子和閨女們卻是另有主見,外人也鑽天覓縫地要打小院的主意……隨著劇中情節的展開,圍繞著旗人世代久居的四合院,在這個傳統的家庭中,引出了一段亦喜亦悲的故事來。這個戲直接表現了商品經濟大潮中北京人的一種頗有意味的心態。

排練話劇為我融合自身傳統與現實的矛盾提供了一個機會,一個舞台,民族的傳統精華不能遺忘。有時走在北京大街上,如果沒有古建築的話,我覺得和東京以及紐約、洛杉磯一樣。全球的一體化,甚至包括了對人思維的一體化,好像隻有這樣才能現代化。要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但又要吸納現代文明,隻有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創造出真正的經典作品。

記者:戲劇成為經典需要哪些條件,從人藝的實踐看,難以產生經典和大家的製約因素有哪些?

任鳴:生活在今天這個時代的人不乏聰明人才,他們不缺乏才華,但缺少深刻的批判精神。老院長曹禺的四部劇為什麼能成為精品?他具備亮點,具有永恒的深刻,這種深刻是跨越時空的,具有很強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我們現在的作品缺少的是這種深刻。戲劇必須是對人性的深刻揭示和批判,老舍的作品也是如此,《紅樓夢》能夠傳世更因為有深刻的批判內容,這是成為經典的必要條件。

隨著物質條件的極大改善,有些作家藝術家無法安心寫作和創作。在中外曆史上,一些創作個體一定是在一種自我封閉、巨大孤獨和自身矛盾的狀態才能寫出精品。由於社會誘惑的增多,戲劇的光環在慢慢褪去,一些精英已經不在戲劇界了。整個社會氛圍缺少對藝術大家的吸引力,造成了一流人才的缺失。

戲劇經典的關鍵在於劇本,而優秀劇本實在太少了,優秀的編劇都改行了。以人藝為例,當年最多時編劇有10個人,人稱小作協,現在編劇一個沒有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氛圍變了,寫一個話劇劇本和寫一個影視劇本的收入差距太大,這就是“時勢造英雄”。

我們不能拿過去經典的尺子來衡量現在的經典。另外今天的一些作品是不是經典,那還要後來人說了算。經典常常是需要經過時間來證明的。我們不能夠放鬆,不能要求改變環境和時代,我們隻有努力工作。

記者:作為一個著名話劇導演,如何努力在舞台上塑造經典?在消費主義盛行的利益社會裏,您的追求是什麼?

任鳴:導演經典作品當然是每一位藝術家的追求,但在戲劇上,真正的傳世之作是“野生”的,而不是像科學一樣有計劃培養的。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藝術創作缺少公正的批評聲音,沒有批評社會就沒有進步。一部電影和戲劇作品問世後,幾乎聽不到評判的聲音。在戲劇評論方麵,在某種程度上捧場和說好話的聲音還是太多,缺少那種高水準的、真實的或者不留情麵的評論。我們對沒有批評的環境似乎習慣了。

人藝作為一個話劇藝術的殿堂,自然要把排演經典作為首要追求,我們現在瞄準所有一線作家,隻要能聯係上的有了好作品就往話劇裏拉,隻要有了一流的作家、一流編劇、一流劇本、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導演,就有可能排出精品。如果沒有經典劇本,有再好的導演也沒用。經典的出現不取決於導演,而取決於劇本。

我已經排了65部戲,我一生想排100部戲,平均10部裏能有一部優秀作品,我希望在我排的100部裏有一部經典作品,就是我最大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