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這種影響很巨大,有如下六個方麵:
一、 文學傳統的影響。中國是有閱讀和文學傳統的,國民閱讀率經過幾年的下滑,又重新上升。2009年公布的第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表明,2008年,18—70周歲國民圖書閱讀率為49.3%,比上一年增長了0.5個百分點。而且,各類圖書中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是文學類圖書,過去一年共有約1.3億人購買過文學類圖書,占全體國民的16.8%,占總圖書購買人數的35.6%。因此,不必擔心從事文學創作沒有前途。1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圖書閱讀率達到81.4%,遠遠高於成年人。其中0—8周歲人群閱讀率為72.3%,9—13周歲人群閱讀率為93.5%,14—17周歲人群閱讀率為79%,這可以解釋為何兒童文學和青春文學書籍市場份額最大。這些數字未必完全符合實際情況,但還是能夠說明一些問題的。 二、 文化體製的影響。應該承認,在市場化環境中,中國的純文學、傳統文學能得到持續的發展,能夠達到今天的水平,文化體製、特別是作協體製的作用不可忽視,這一體製鞏固了作家隊伍,保障了作家寫作和發表的重要條件,是一個基本的事實。近期,社會上出現不少批評作協體製的輿論,有些是不公正的。作協體製是需要改革,但是,否認它的積極作用是不客觀的。 三、 生活方式的影響。 這是丹納所說的時代因素的一部分,時代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變了,閱讀的情況也會改變。生活壓力大、節奏快顯然影響閱讀,國民調查表明,一年裏47.53%沒讀過書的人是因為“工作太忙沒時間讀書”,專為“工作學習需要”而讀書的占國民總體的1/4以上。對高校學生課外活動興趣的一項調查表明:34.2%的學生選擇上網、聊天;26.2%的學生選擇看電視、電影,聽廣播;7.5%的學生選擇參加體育活動;2.5%的學生選擇了打遊戲,僅有26%的學生選擇了讀課外書籍。
四、 商業資本的影響。過去傳統文學主要是個事業,而現在,國內文化資本正依循國外的模式,大力推動文學產業化、民營化的急速發展。侯小強就宣布,要“使網絡文學成為文學複興的重要力量”。盛大投入巨資發展網絡文學,旗下的起點中文網目前每天產生3000萬字,每天的頁麵瀏覽量達2.3億,用於支付作者稿酬的費用數以千萬計。每年通過起點中文網寫作獲得10萬元收入的寫手達數百人,達到百萬稿酬的也有一些。盛大已把文學網站、文學經濟、作品版權、出版策劃等集於一身,實施了一種全新的文學運營模式,要做國內最大的版權運營商。這類商業行為,當然會影響到傳統文學的生存狀態。
五、 高新技術的影響。高新技術對文學和藝術的影響是空前的。首先,新技術改變了文藝的傳播方式,如出現影視傳播、網絡傳播、無線傳播等;其次,新技術正在成為文藝的一部分,如《阿凡達》,以3D逼真的現場感征服觀眾,誰能說技術不能創造一種新的藝術和新的藝術感受呢?網絡和手機閱讀的便捷,爭奪走大量傳統文學的讀者,而通過手機、數字圖書館、互聯網、手持閱讀器等多渠道同步進行圖書的發布,將資源有效整合,實現“一種內容,多種媒體,同步出版”的出版模式,將文學作品與網遊、影視、動漫等藝術和娛樂方式聯通起來創造共同的效應和效益,也使單一紙質的傳統文學麵臨強有力的競爭。
圖像傳播技術的發達,帶來了一個讀圖時代,或圖像與文字激烈競爭的時代。今天的青少年,越來越依賴於讀圖,一個青年拿起一本《上海文學》翻了翻,奇怪地問:“怎麼上麵都是字?”實際上,有學者指出,人類文化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圖畫符號和語言符號的一部爭鬥史,它們爭奪的是對所謂事物“本質”的專屬權力。但我們必須肯定,閱讀與影像相比,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激發人的理性思辨能力和想象力,這一點不可動搖。
互聯網改變了部分作家的創作形式乃至內容。大部分網絡作家邊寫邊貼邊聽取讀者意見進行改動,所謂“跟帖”比“原帖”重要,從而極大地激發了讀者參與互動和創作的興趣。現在的網絡寫作,確實正成為全民的寫作。
六、 文學觀念的影響。說到底,傳統文學麵臨的最大挑戰還是來自文學觀念方麵,因為無論是來自生活方式、商業資本還是科學技術等方麵的影響,都要通過對於文學觀念的影響加以實現。這裏所說的文學觀念包括審美觀念、文化觀念、創作觀念、閱讀觀念、批評觀念等複雜的觀念因素。沒有哪個時代的文學觀念比今天的文學觀念更為多元、複雜、混淆和互相衝突,它們容易使作者莫衷一是,也容易使讀者無所適從。數字化閱讀和市場化運作,的確造成大規模閱讀分化,但一切閱讀,隻要是文學閱讀,都大致建立在文學觀念、閱讀觀念的基礎上,技術和資本並不能強迫讀者的意誌。所以,我們更應該從終端去尋找文學嬗變的深層原因,而不應該隻看到外部的變化。
記者:作為文學創作的研究者,您認為製約偉大時代偉大作品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胡平:其一,浮躁心態是創作的大敵。一些作家現在過多考慮經濟因素,寫篇小說先考慮能否改編成電視劇,改變成劇本。不少小說明顯有電視劇腳本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