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當前文學藝術狀況,離不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深化改革的大背景
現在的文學創作格局已經三分天下了:作協專家隊伍,出版社的市場操作,網絡文學
要寫出好作品一個是生活基礎要厚,再就是必須進行深閱讀
為什麼當下文學滿足不了人民群眾的願望,是因為文學落在了思想界的後麵
文學丟失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良知、勇氣,在許多精神探求上,中國作家往往集體缺席、集體回避
不負責的吹捧在當下的批評界的確很嚴重,這無益於作家的成長
時代之問
作家不能遲到於偉大的時代
文學評論家李國平在文學界的聲望不僅在於他是《小說評論》的主編,還在於他一直致力於對真正具有文學追求、文學含金量的作家和作品的發現和推出,致力於對新生批評力量和批評思想的發現和推出,這也是他所主編的《小說評論》的基本理念和傳統。
他說,每編輯完一期刊物,都希望這些文章追求的是超越小說方麵的東西,是追求一些新的思想,能夠給當代批評、當代創作帶來些微的刺激和啟示。他說,評論家得有職業感、有愛心、有責任感、有良知,還要有基本的普通的素養恢複、提升。但無論對於評論家還是作家來說,還需麵對這樣一個嚴酷、悲哀的事實:大部分評論實際在作家那裏起不了效應,而很多作家也遲到於這個偉大的時代。
記者:作為文學評論家,您怎樣看待當前高層和全社會對文化軟實力及文學藝術的關注?
李國平:當前,高層對文化軟實力的關注是和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倡導的思想一脈相承的,文化作為軟實力,是民族複興標誌的一部分。我國領導人說,中國的希望在哪裏,要問開化的大地,要問解凍的河流。這種文學化的表述折射出政治家的敏感。評估當前文學藝術發展成就要著眼於改革開放30年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深化改革的大背景。沒有這些就不能公允地評估當下文學。
現在的文學基本上處於常態發展階段,樂觀的說法是持續繁榮。長篇小說一年出版1000多部,2009年超過3000部,包括地方出版社、自費書等。有人認為這些書籍的質和量不相稱,殘次太多,但從總體上看,我覺得質和量大體是相當的,不可能都是好作品。“文革”前17年一共出了1000多部,好作品也就“三紅”(《紅岩》、《紅旗譜》、《紅日》)“一創”(《創業史》)吧,要知道作家的智慧和創造力是有限的。
另一個對基本麵的估計是現在的文學還葆有對現實對時代的熱情,對時代的介入,這方麵的意識和行為也比較突出,這些作品對曆史、對時代、對民族進程懷有深刻的思考,有些作家的憂患感比較強,堅持獨立思考,所以寫出了不少有曆史價值的作品。不過有人認為這些年主流題材,或者紅色革命題材作品創作得比較少,但我覺得這有深層次的問題,不能簡單用文革前的觀念解讀當代的曆史。
記者:在看到文學繁榮一麵的同時,許多有識之士感到新時期的精品力作不多,尤其是震動人心的經典作品更少,您覺得現在我們的作家作品還存在哪些不足?
李國平:我們的文學結構很壯觀,現在有一批專業作家,還有一個龐大的文學群體。這是好事,喜歡文學是喜歡精神性的東西,說明境界較高。至於問題我覺得有兩方麵:一是部分作家的文學準備、文學基礎不夠。另一個是文學之外的吸收不夠,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知識積累少,缺少大的思想境界。一些作家在作品裏呈現的思想感不足,沒有跳出來,仍就生活寫生活,流水賬、編故事。文學愛好者邁向專業作家的相關培訓也很不夠。
現在文壇都比較浮躁,小說伴生電視劇,或者對文學作品的態度缺少虔誠,功利心太重,對文學缺少耐心,今天養了羊明天就要吃羊肉,有的地方還用前幾十年的領導思維領導現在的文化工作。功利心態促使他們對中央高端思想產生誤讀,不在文學、本體上下工夫。因此作品很膚淺、或者單純的歌功頌德,有些作品達不到閱讀水準。為什麼大作品、好作品少?我覺得文學作品應該繼承中華民族的現實主義傳統,作家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作家以文學的方式介入現實,提倡作家拓寬閱讀麵,提高思想境界。西方的大作家大多既是文學家又是思想家,中國的作家不敢說有幾個人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