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作家不能遲到於偉大的時代(2 / 3)

記者:隨著文學創作隊伍等方麵發生的變化,現在的文學創作格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您如何看待?

李國平:現在的文學創作格局的確發生了變化,原來是主流的、專業的、職業的作家在寫作,現在已經三分天下了:作協專家隊伍,他們對文學秉承嚴肅的態度;另一個是出版社的市場操作,帶有一定的商業氣息。還有一個是網絡文學。現在越來越多的另類、邊緣、網絡寫作者用文學表述社會、心境,這從文化大的走向上看,是一個大的進步。封建時代文人也是官員,普通勞動者沒有話語權,網絡寫作的興起相對話語權壟斷是一種進步。

記者:文學大家應該通曉古今,學識淵博,您覺得目前我們的文學家在借鑒中外思想智慧的能力和水平如何?

李國平:不光文學創作,現在作家麵對的文學資源、思想資源要比以前豐富得多。“文革”時期思想資源很單薄,現在開始強調民族文化資源。有些作家的寫作是自覺的,模仿性少了,創作更能體現出中國氣派。現在的作家還可以充分利用西方的思想資源。如西方進步的民主思想、文學中體現出的人文關懷,好的作品要有公共意識,這一點是咱們的作家比較缺乏的。路遙寫《平凡的世界》之前讀了100多部長篇小說,其中大部分是俄羅斯小說。陝西作家在創作之前都要大量進行深閱讀,陳忠實寫《白鹿原》前都讀了幾十部外國名著。要寫出好作品一個是生活基礎要厚,再就是必須進行深閱讀。

記者:您一直呼籲說文學落在了思想的後麵,如何理解?

李國平:為什麼當下文學滿足不了人民群眾的願望,是因為文學落在了思想界的後麵。改革開放初期有一個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發端於南大一個普通教師寫的東西。20世紀80年代初改變農民命運的生產責任製發端於小崗村普通農民本能的生命衝動。孫誌剛事件改變了中國收容製度,動力是新聞、知識界的呼籲。三農問題源於一批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調研與呼籲。文學一直被稱為社會最敏感的神經,但這些年文學走在了思想界的後麵,雖不是缺席者但卻是遲到者。事實上,很多精品都是記錄現實或者超現實的,如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就表現了作家的敏感:農村人不能娶城裏女孩子,實質是對社會二元結構的批判。賈平凹的《秦腔》是寫農村離開土地的農民的蒼茫感無根感,這也是中國農民麵臨的普遍問題。文學不是輕鬆的、歌功頌德的,它是社會的警示器,否則就會被邊緣化。現在作家深入生活的味兒變了,都是搞一個采風,出一個報告文學集子,沒有多少文學含金量。

記者:新時期的“80後”作家異軍突起,在青年讀者中很有影響,請您談談對新生代作家及其作品的看法?

李國平:我覺得“80後”作家的創作起點要高於傳統作家。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這一代人創作都是從小報上的豆腐塊文章開始的。現在的“80後”作家的文學表述能力、思想資源能力非常強,沒有思想禁錮。上一代經過了剝離自己的過程。但每個作家都有一個成長的周期和過程。還有就是傳統作家不寫“80後”、“70後”的生活,隻能由他們寫,他們不寫,就留下了一段曆史空白。從社會進步角度看,新生代作家也是文化界的活力,從社會走向、文明走向的角度看,對這些作家的創作要持歡迎態度。從另一個角度看,現在新生代作家大多以網絡為平台寫作,因此網絡文學也必須麵對。

記者:改革開放偉大的時代很少能看到文學經典作品,您對生產精品力作、培養文學大家有哪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