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沉入生活底層尋覓珍珠(3 / 3)

葉廣芩:文化人有著文化人的優勢,在文化宣傳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這是縣裏基層幹部們所不及的。在各種場合、不同的環境下將我們周至的文化推出,讓中國了解周至,讓世界了解周至,這是我應盡的義務。我在《百家講壇》做過三次講演,講當地的山水人情,講秦嶺的生態環保,講楊貴妃、《長恨歌》與周至。還介紹日本大學到周至考察文化,介紹國外捐款為農村蓋學校,資助貧困學生等。

周至的水果主打產品是獼猴桃,要請形象代言人,我就友情出演。到各地去開推介會,在果品市場搞推銷,有媒體報道說作家賣桃。為農民辦事,實心實意,他們便不把你當外人,會喜歡你、接納你。2004年,我再進老縣城,城頭上飄揚的標語“廣芩你好,老縣城永遠歡迎你”,讓我站在城門口熱淚盈眶。有了這樣的評價,作為一個掛職作家,值了。

記者:有媒體又稱您為“跨界”作家,如將《全家福》改編成的話劇、將話劇《茶館》改編成的電視劇均獲得了廣泛好評,請談談這兩部戲的改編?

葉廣芩:《茶館》從辛亥革命寫到新中國成立,《全家福》從新中國成立寫到改革開放後,整個貫穿了100年的曆史。可以說,改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是一件有難度的工作。

關於話劇《全家福》,起先是應中央電視台之約,為央視寫一部關於北京的劇本。寫好劇本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鄭萬隆先生也非常喜歡,希望我能夠把這個故事寫成小說,於是就有了小說《全家福》。2003年,小說被北京人藝看中,決定由我將它改編成話劇。

我覺得,小說寫作是我個人的事,一支筆信手拈來,可以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可是,劇本創作要適應舞台演出,還是有些難度的。後來我問了我丈夫的意見,他支持我接,我就接了。當時正是“非典”時期,我住進樓觀台,白天的時間主要用來創作劇本,傍晚經常和樓觀台的道長任法融在觀中的小院裏聊天、吃飯,飯後走一走,散散步。現在想起來,在這樣的環境下以沉靜的心態創作話劇,確實很難得。

要將三幕話劇《茶館》鋪演成30多集的電視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寫小說和編劇本完全是操兩種語言,但我覺得一個好小說家必定會成為一個好編劇。老舍先生是一個寫小說的高手,是駕馭語言的大師。如果沒有小說的根底,單純靠編劇是達不到這種語言上的效果的。要賦予人物典型的性格,用不同的表現方式表現。在一部戲中不能有性格相似的人物出現,否則這部戲就顯得很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彩,大家都出彩,戲就好看了。

記者:您是一位女作家,您覺得男作家和女作家的寫作狀態有什麼不同? 葉廣芩:現在男作家和女作家的差別越來越小了,就我個人來說,我在寫作的時候,雖然是一個女作家,但是更多的時候處於一種中性的狀態。如果單純把我自己女性的角色放在最前邊,一考慮到什麼就女人怎麼樣,反而寫不出東西,你不要考慮是男是女,寫出來以後自然你女性的氣味就會帶出來的。這個我想,男作家他也不會刻意地去想男作家怎麼樣,男人女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自的角色,自然不自然地我們扮演著各樣的角色。

葉廣芩小傳

葉廣芩,北京市人,滿族。1995年調入西安市文聯創作研究室,從事專業創作。1999年任西安市文聯副主席。2000年開始到周至縣掛職任縣委副書記,關注生態與動物保護,長期蹲點於秦嶺腹地的厚畛子鄉老縣城村。現為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有家庭題材的小說《本是同根生》、《誰翻樂府淒涼曲》、《黃連厚樸》以及長篇小說《全家福》、《乾清門內》、《采桑子》、《青木川》等,日本題材的小說《日本故事》,紀實題材的《沒有日記的羅敷河》、《琢玉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