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呼喚大時代之大作品(3 / 3)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量的優秀創作人才為雜務羈絆。當前文化界鮮有大家和大作,並不是說現在的人沒有能耐。今天的精英再也不像茅盾、巴金等老一輩文豪一樣,能夠保持一個作家的獨立性和創作時間。如今,一旦你成為某個行業的精英,就會被放置在一定的位置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上。組織上對這樣一批能夠創作原創作品的人,在業務上關心是不夠的。一個作家的創作生活是有限的,創作不可能永遠是高峰。能不能讓一些這樣的作家隻掛個職務,而不要做具體工作。當然,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沒有拿出機製來。

記者:人人呼喚精品,社會需要經典。國學大師王國維說過“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身在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中,我們應該怎樣去謀求改變,創造出屬於時代的經典和大師?

何建明:要改變現有的文藝創作格局,首先要研究作品,然後研究創作作品的人,最後再來研究體製,把這三個問題弄透了,精品就出來了。

文化產品有獨特性,文學創作要去掉GDP化傾向。因此繁榮文化市場,推動精品創作,不能片麵依賴產業化,要平衡好文化產業數量和質量的關係。盡管中央多次提到要創新,增加原創作品,但是在具體執行層麵上,我們更多地都是提數量,文化發展陷入GDP式的窘境。

文化產品分兩種:一種是舞台表演或圖書館等文化設施。他們是文化生活的載體,越物化越好;另一種是精神產品、原創產品,過度產業化是會給它帶來極大傷害的。無論是書法家、戲劇大師還是工藝美術大師,頭腦裏的產出有別於機器生產,原創作品是不能用產業化和量化來衡量的。對腦子裏出產品的行業要給他們營造寬鬆的、自由的環境,讓他們在陽光下自由成長,而不是一味澆水、拔苗助長。要給他們維護一種氣氛,創造一種條件,你能造出來更好,造不出來也不要緊。一旦造出來,就會影響世界。事實就是,你不可能天天出精品,不可能年年出《紅樓夢》,因此我們不可能一邊要求我們的作家出量,一方麵又要求他們出精品。

記者:如何為作家藝術家提供更加有利的創作環境,才能使他們集中精力創作精品力作?

何建明:對文學藝術家的管理方式和社會支持,要向兩院院士學習,利用好專業作家體製,保護作家的創作動力。對一些有特殊貢獻的文學藝術家,要恢複向兩院院士那樣的終身榮譽製度,讓他能夠踏踏實實地搞創作。我們在走訪中發現,現在兩院院士的心態就比作家們的心態要平穩的多,因為他沒有後顧之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比現在貧窮得多還能養得起專業作家,經濟起飛發展到今天,為什麼就養不起呢?盡管現在有150多個專業作家,但是這些人裏,依然保有創作活力的連50個人都不到,很多人連我都不認識。老的一批人享受了體製給予他們的待遇和利益,大量有活力和創作力的作家卻遊離在體製之外。我們並沒有把專業作家機製用活,難怪社會上有人批評專業作家體製是“拿著納稅人的錢白吃飯”。專業作家體製用好了,隻有150個專業作家是很少的,我認為即使養300個也是不多的。

一個國家應該像加大科技投入一樣扶持文學藝術家,保護好作家們的創作衝動。擁有創作內動力的作家,是可以不顧一切名利的,這就是所謂的生命寫作,他將耗費作家個人的精、血、氣。離開了生命寫作,精品力作是難以誕生的。我寫《落淚是金》的時候,一年要自費掏好幾萬元出去采訪。盡管現在還經常被別人感動,有那種不顧一切想去為別人寫點什麼的衝動,但是真正的藝術家創作旺盛期往往都在30到50歲之間,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衝動將越來越少。

魯迅先生說過文學本質上是“餘裕的產物”,對那些已經寫出大作品的作家,目前也沒有一個完整的、適合市場機製的運作方式,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何建明小傳

何建明,1956年出生,江蘇蘇州人。國內報告文學的領軍人物,全國作家中唯一的全國勞動模範。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協黨組成員、作協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作家出版社社長、中國報告文學會副會長。 受徐遲《哥德巴赫猜想》影響,開始了第一篇報告文學創作。他是第一、二、四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華優秀讀物獎和五屆報告文學獎獲得者,被人稱作是超級“獲獎專業戶”。代表作有《落淚是金》、《中國高考報告》、《國家行動》、《共和國告急》、《部長與國家》、《我的天堂》、《永遠的紅樹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