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型文學、市場化文學、新媒體文學已成“三足鼎立”之勢
新世紀文學發生新變有四個因素:民間化、商業化、青春化、分群化
有所不願與力所不逮,顯然是文學批評在宏觀上“失語”與“缺席”的主要原因
文學批評需要自立與自強,也需要人們的理解與支持
使有正麵價值的人文精神成為社會的文化時尚與精神風尚,是解決目前價值觀念混沌和主體導向不彰顯的一個迫切需要
把社會的文學宣教當成培養人們的閱讀能力、提高精神素質的重要手段,刻不容緩
時代之問
危機中尋找生機與出路
在我國文學批評界幾近被消費主義浪潮淹沒,被輿論不斷詬病之際,有一個名字卻經常見諸報端,他時而對當下文學某些陋習進行犀利的剖析,時而大膽批評某些年輕作家,引發文壇熱烈討論,他就是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員白燁。白燁對中國文壇有其前瞻性的觀察,不僅關注傳統文學創作,也將目光投入到了新生代作家的網絡文學創作。他力圖站在更高層次將傳統和網絡文學統一分析觀察,以便提出思想深刻、觀點新穎、見解獨到的文學觀點。
在中國作家協會的會議室裏,我們聆聽這位文學批評家縱論中國文壇,分析當代中國文壇為什麼沒有產生經典和大家。
記者: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曆史航程,新時期的文學也走過了30多個年頭,請您介紹一下新世紀文學的特點。
白燁:到2010年,文學走進新世紀已整整10個年頭。10年在曆史的長河中,隻是短短的一瞬間,但在解放後的60年文學中,它占據了六分之一,在新時期以來的30年文學中,它更占據了三分之一。問題還不僅僅在於時間的長度,還在於因為這10年社會生活的急劇變革與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文學本身像登上了一輛高速行進的列車。10年間在多個方麵都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拓展與進取,在主要的形態與基本的格局上,發生了與前不同和前所罕有的巨大變化。可以說,10年的新世紀文學,不僅在這個時間段使自己成長得有模有樣,有聲有色,而且極大地改變了當代文學的基本風貌與發展走向。
新世紀文學在新的變異中逐步形成新的格局,人們有各種各樣的概括與描述,我提出的“三分天下”的看法,即以文學期刊為主導的傳統型文學,以商業出版為依托的市場化文學(或大眾文學),以網絡媒介為平台的新媒體文學(或網絡文學),已成“三足鼎立”的新格局。現在看來,已是越來越確定也越來越明晰的一個現實存在。
其實,在這樣的一個文學新格局的背後,是文學的環境、氛圍的變異,是文學的生產與傳播的轉型。因此,隻就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方麵來看新世紀文學,已經顯得有些表象;單就文學事象、文學活動等來把握新世紀文學,也顯得很不夠。新世紀文學顯然在不斷的延展與陡然的放大之中,已非單一、單純的文學領域裏自給自足的現象,它必然又自然地連綴著社會風雲、經濟風潮與文化時尚,正成長或變異為一種混合形態的新型文學。而使之發生新變並形成新質的,我以為主要是四個因素或四個要點:民間化、商業化、青春化與分群化。
記者:我國經濟體製的劇烈變革,必然要反映到文學創作之中,從文學創作隊伍到文學體製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請談談當前文學創作的民間化趨勢如何?
白燁:民間化也即非體製化、非主流化,這在寫作群體、寫作姿態幾個方麵都有明顯的表現。過去的文學創作者,大都隸屬於作協、文聯係統,或環繞於這樣的文藝體製周圍。這樣的一種相互關係,使得體製與作家之間,有著一種有形與無形的勾連。一方麵,作家的自我意識之中,內含了一種組織認同感、集體歸屬感;另一方麵,作協、文聯通過發展會員、服務成員,也保持了對於文學創作力量的基本掌控。但這樣一個傳統方式與基本形態,在新世紀的10年間,被逐漸突破和完全打破。先是一些自由撰稿人、自由寫作者的出現,並借助於市場化的出版與娛樂化的媒體,獲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間,這使體製外的寫作人才不斷浮出水麵;後是依托門戶網站和文學網站的網絡文學寫手蜂擁而來,在體製外形成了新的文學群體。這些體製之外的文學寫手的作品寫作,因為目的各異與門檻過低等原因,在自發性與蕪雜性中,天然地帶有一種民間性、草根性,這也使文學從業者的隊伍,變得龐大而龐雜起來。
從已獲知的信息來看,中國作協會員大概有8000多人,加上地方作協會員、行業作協會員3萬多人,體製內的作協會員大約不超過5萬人。而在體製外,僅盛大文學旗下的起點中文網、紅袖添香網、晉江中文網、榕樹下四家網站,就有注冊作者80多萬人。全國的文學網站有5000多家,每家網站的注冊作者如果按照1千人計算,網絡寫手也有500多萬。5萬與500萬,這種數字上的懸殊差異,是讓人為之震驚的。如此眾多的網絡寫手群體,無疑是文學活動的重要力量與巨大後援。但如此龐大又龐雜的民間化文學力量,我們應該如何走近與溝通、怎樣運用與借重,卻是一個巨大的新課題。這樣一個文壇難題,至今無有下文,確實需要有關方麵認真研究,努力解讀。
記者:許多人認為,目前文學的商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對作家藝術家的衝擊越來越大,您對這個問題怎麼分析?
白燁:商業化的表麵形式是文學出版的商業運作,文學傳播的媒體炒作,這已是當下文壇一個不可改變的既定事實與基本常規。文學生產中的出版環節,因為要麵向市場,爭取受眾,並使自身得以生存和發展,需要遵循市場規律、運用經濟杠杆和追求經濟效益,這是事情的必然。新世紀10年中,市場意識與市場方式在文化、文學領域裏,得到前所未有的開掘與發展。比如由圖書發行起家的民營書業(也即“二渠道”),普遍與一些出版社進行深度合作,相互聯手謀求出版的最大效益,使得文學出版全麵商業化、產業化。比如上海盛大網絡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盛大文學有限公司”,這種以“公司”給“文學”命名的方式,本身就是典型的商業行為。而盛大文學在先後收購起點中文網、紅袖添香網、晉江中文網、榕樹下、小說閱讀網之後,既以高回報的點擊稿酬培養自己旗下的網絡寫手(據知,月收入百萬元的作者有10多位,月收入10萬元的有近百位,月收入1萬元的有近千位),又以高額獎金的方式征集與征購社會上的好的和比較好的文學作品(如以3000萬元的資金投入開辦“全球寫作大展”,獎掖各類題材的優秀之作),使其一係列的文學行動與活動,充滿著“商業”的濃重氣息,躍動著“資本”的重重身影。
商業化強勢而來,更大的問題是對文學從業者心態的巨大影響,使得文學之外的利益動機成為眾多文學寫作者心照不宣的意圖與希冀,包括一些著名的文學人、小說家在內。近年來在文壇發生的多家出版社爭搶一部作品,一部書稿許給多家的出版糾紛,背後都是經濟利益作祟的結果。“商業化”的成形與定勢,對於一些年輕的寫作者來說,也增添了利益上的誘惑,使得他們在文學理想的追求上,不易聚精會神,難得別無旁騖。文壇不僅由此變得錯綜複雜了,文學人的內心由此也攪擾得躁動不安了。
記者:目前一批“80後”作家在文壇崛起,這是否代表文學創作的新生力量已形成?
白燁:在過去的文學時期,年輕的寫手不斷湧現和加入,使得文學在代際銜接上,一直在按部就班又繼往開來地向前發展。但在新世紀裏,文學中的新秀蜂出與過去的新人接續大有不同。首先是“80後”的一代新人,用寫作追求與閱讀興趣的整體互動,介入了當下的文學活動,他們把他們的喜好與個性,用寫作與閱讀的文學方式一並顯現出來,並對整體的文學添加了新異的成分。這種新異,最為顯見的這個群體在年齡構成上的年輕化,他們在出道之初,普遍為初中、高中在校學生,或相同學曆的同齡人。這種新異中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在寫作中的以“我”為主、張揚個性、追求真實,在注重實用的文學功能之外,又彰顯了以宣泄為主的文學功用。因為他們以校園為背景,以成長為主題,並在寫作中追求與同齡讀者的密切互動,使得青春文學如雨後春筍一般地在文壇瘋長,一直牢牢占據文學圖書市場的銷售前列,如今已成為當代文學類型中的最為大量的重要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