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萌生與湧現,成長與成熟,不要單看幾個影響甚大的偶像型的明星作者。他們既有一個個性鮮明又整體豐繁的寫作群體,還有一個注重感受、熱衷閱讀的讀者群體,這樣一個龐大的“80後”文學群體的添加與介入,使得當下文壇從寫作者到閱讀者,整體上都變得更為年輕化,更具青春性。
記者:那是否意味著文壇的創作格局已經呈現 “分群化”特征?
白燁:分群有分泌的因素,更是分離的結果。因為文學共識的破裂,也因為文學個性的顯現,文學人在新世紀的10年中,不斷地分裂、分化,又不斷地結集、重組,從而使相對整一性的文壇,變成格外多元的文學群落,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寫作者的角度來說,有體製內的作家,有民間化的寫手,有傳統型的創作,有大眾化的寫作;從文學批評來看,有傳統與專業的批評,有市場與媒體的批評,還有網絡與博客的批評,等等。從在網絡文學和市場文學中占主體的大眾化的文學寫作來看,不同的作品依照不同的題材與故事模式,分成許多個寫作類型,僅形成氣候和比較流行的類型,就有:架空\穿越(曆史),武俠\仙俠、玄幻\科幻、神秘\靈異、驚悚\懸疑、官場\職場、都市情愛、青春成長等10類之多。在這些不同的作品類型流行的背後,其實是不同的寫作追求與閱讀取向的各成係統的分離與分立。
閱讀的因素及其近些年的變化,我們過去關注的很不夠,常常用一種經驗型的自我想象去臆測讀者,以為讀者仍然一如既往,其實讀者早就不但換了人群,而且變了口味。在新世紀10年中,讀者以頑強顯示閱讀取向的方式,在反饋和反映著他們的意願與意向,也以他們忠實於某些寫作的執著選擇,在成全著、支撐著如“80後”們的寫作,如類型小說的寫作等。這些新的文學傾向,是作者與讀者、偶像與“粉絲”共同營造的產物。因此,分群的背後,無疑也是觀念的分解與彰顯,趣味的分泌與張揚,這實際是當下文學在不可阻擋地走向多樣化與多元化的內在動因。
記者:當前的文學批評狀況如何?
白燁:進入新世紀後,麵對飛速發展與不斷演變的文學現狀,文學批評日漸顯得力不從心,窮於應對;而有關針對文學批評的檢省與批評之聲,也不絕於耳,日見頻仍。文學批評的這種境況,自然不能不引起文學批評界的高度關注與認真自省。文學批評需要自省,文學批評也正在自省。文學批評遇到的問題,既有背後的文化環境發生異動的原因,又有對象本身陡然增多的原因,還有批評本身進取不夠的原因,總之是各種內外因素總和構成的。因此,對於文學批評中反映出來的種種問題,也需要從宏觀的視角去進行認識,以綜合性的手段來加以解決。
文學批評在單一的傳統形態的批評定勢之外,又新生出媒體批評、網絡批評,既是社會生活發生深刻變動的一個結果,也是文化生活日益豐繁的切實需要,帶有相當的必然性。對於這樣一個新的批評現狀,我們也許不喜歡,不習慣,但這一切都不以我們的意誌為轉移。我們能夠做的,或者應該關心的,不是這樣一個現狀該不該有和好與不好的問題,而是必須麵對這樣一種已經存在的現實。在正視它和認識它的過程中,就其良性成長與健康發展,做出我們實事求是的預見和力所能及的努力。
毋庸諱言,批評現狀由少變多,由一分三之後,在熱鬧非凡的背後,帶來的問題也顯而易見。就媒體批評與網絡批評的現狀來看,他們既以自己的方式活躍著文壇,延展著批評,又以他們的方式衝擊著主流的文壇,遮蔽著傳統的批評,使得文學批評的態勢既眾聲喧嘩,文學批評的麵目也常常模糊不清。傳統的與主流的文學理論批評,既要麵對文學與文化大環境的紛繁多變,又要麵對文學批評領域內裏的喧鬧與嘈雜,其生存與發展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窘與挑戰。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來檢省我們的文學批評,會發現我們所屬身、所習慣的傳統形態的文學批評,自身也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來自外部環境的異動與擠壓,有些則是來自自身的少有變更和相對滯後,而這些問題隻有在自省中得到充分的認識,並通過有關方麵的協同努力,才能夠得到一定的改變與真正的改觀。不然,就很難在這亦內亦外的衝擊與夾擊的危機之中,找尋到存身與發展的生機與出路。
記者:當前的文學批評現狀及麵臨哪些問題?
白燁:從宏觀的角度和顯見的層麵來看,當下文學批評的問題不少,但比較突出的主要是兩個方麵。一個方麵是有關文學創作整體性的走向和當下文壇傾向性的問題,缺少比較專注的跟蹤和以點帶麵的掃描,更缺少有識有見的洞察和有理有力的批評。造成這樣的問題,既有批評家不大願意花費氣力和功夫去作傾向的追蹤和宏觀的考察,感覺事倍功半又費力不討好;也有文學作品越來越紛繁,文壇現狀越來越複雜,且不斷遊動和變化不居的因素。其中一些文學現象背後還有深層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等綜合性原因,需要借助於文學理論之外的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乃至廣告學、信息學、傳播學等理論知識與素養,而這些恰為一般的文學批評家所欠缺。有所不願與力所不逮,顯然是文學批評在宏觀上“失語”與“缺席”的主要原因。
另一個方麵是在具體作家作品的評論上,多是順情說好話,造勢做宣傳,真正從作品的實際出發評優說劣,像魯迅說的那樣,做到“好處說好,壞處說壞”的批評,很難真正見到。批評家大多缺少一種直言不諱、敢於批評的勇氣,文壇也缺少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良好風氣。批評家的人文精神與思想氣質不彰顯,藝術個性與批評風格不突出,這是事情的一方麵。事情的另一方麵是,評論常常被更為強勢的媒體(電視、報紙等)所裹挾,常常會被用來作為“炒作”的工具。在這一方麵,也有許多無奈的成分。
記者:近些年來,人們對文學批評的現狀不滿日益增多,認為這是影響經典作品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應該如何建立健康的文學批評氛圍?
白燁:客觀地說,文學批評是很不適應文學現狀的。麵對俗化的文化環境和繚亂的文學現狀,批評家需要增大社會責任心,增強曆史使命感,並以知識分子的良知、審美高端的感知,觀察現狀,洞悉走勢,仗義執言,激濁揚清。要超出對於具體作家作品的一般關注,由微觀性現象捕捉宏觀性走向,由代表性現象發現傾向性問題;該倡揚的要敢於倡揚,該批評的則勇於批評,對於一些疑似有問題的傾向和影響甚大的熱點現象,要善於發出洞見症結的意見和旗幟鮮明的聲音。要通過這種批評家自身的心態與姿態的切實調整,強化批評的厚度與力度,逐步改變目前這種文學批評宣傳多於研究,表揚多於批評,微觀勝於宏觀的不盡如人意的現狀。
但文學批評的更大問題,是縮小了的批評,在麵對一個放大了的文壇;相對傳統的批評,在麵對一個活躍不羈的文壇。這種事實上的不對等和不平衡,正是批評的難處與挑戰之所在。因而,文學批評需要自立與自強,也需要人們的理解與支持。
比如文學批評的隊伍既需要壯大,又需要納新。現在從事文學批評工作的,因為沒有一個彼此聯係的機製與方式,實際上是散兵遊勇式的一支隊伍。現在活躍於文壇的批評家,主要由4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的人們所構成,70年代的極少,80年代的基本沒有,這與文學創作上的六代同堂(從30年代到90年代)和越來越年輕化,構成了極大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