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獲》的活力,應該來自《收獲》對文學理想和文學傳統的堅持
《收獲》 能走到現在,是文學前輩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現在隻是在添磚加瓦
純文學決不會消亡的,因為人們需要沉靜的深刻的東西來作為精神食糧
假如需要像《收獲》這樣的純文學期刊去拉動GDP,那是一個國家的悲哀
年輕一批的作家,未來的路還很長,現在就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優秀作品必須經過讀者和時間的檢驗,平庸不可能產生偉大的作品
《收獲》現在能做的,最主要是不趨時、不媚俗、不跟風。守住刊物生命,以不變應萬變
時代之問
堅守,為了讀者為了文學
文學期刊《收獲》被認為是“中國當代文學簡寫本”,多少年來,對於廣大的讀者和作家們來說,《收獲》始終作為文學信念的象征被珍藏在人們的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讀者都將會回憶起與《收獲》雜誌一起度過的難忘歲月;他們的文學之夢受到滋養,他們的信心得到有力的支持與鼓舞。作為《收獲》雜誌現任主編,李小林無疑是中國當代最優秀的文學編輯之一,盡管她很少著述,但這並不影響她作為一個傑出的鑒賞家所應有的修養、氣度與真知灼見。不少作家都表示:在與李小林交流時,她個人的人格力量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和影響。這種人格的力量無疑是個人情性、氣質、修養以及精神境界的折射,同時也是她一以貫之的某種文學或非文學信念的集中體現。在巨鹿路675號上海市作協三樓的編輯部裏,我們第一次見到了李小林,初看之下,她隻是個普通的知識女性,但她講起話來,率真、誠摯、語速很快。我們頓時明白:這就是巴金的女兒,這就是《收獲》的主編。
記者:《收獲》被認為是一本具有“卓然風骨”的文學期刊,反映了編輯者獨特的氣質、修養以及智慧的印記。《收獲》創刊至今已有50多年,這種精神是如何生生不息、傳承至今的?
李小林:一個刊物有一個刊物的精神和品格,《收獲》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收獲》,是幾代人共同打造的,包括作家、編輯和讀者共同的努力。《收獲》在它創刊的1957年,正好提倡“百花齊放”,許多文學大家正是帶著他們的文學夢想投入這個刊物的,他們希望做出上世紀30年代《文學季刊》那樣的刊物,體現文學百花園百花競放的絢爛。那時候的編委會大師雲集,許多人因此誤解說這是一家同仁刊物,其實不是,是大家把文學的理想與五四新文學的精神都寄托在這裏了。
1957年,《收獲》創刊號上,《發刊詞》的第一句話是:《收獲》的誕生,具體實現了“百花齊放”的政策,《收獲》始終遵循這樣的宗旨。柯靈先生曾經撰文歸納《收獲》:“一是堅持純正健康的文學道路,堂堂正正,不走偏鋒,不媚時俗。而胸襟開闊,兼容繽紛的流派風格,各取所長,各盡奇妙;目光敏銳,與時代同步,推陳出新,遙承傳統而近挹新潮,常葆青春。二是腳踏實地,心無旁騖,銳意耕耘。殷勤奉獻,不鼓噪喧囂、製造輿論、標新立異、嘩眾取寵,顯得格調清新,趣味高尚,實大聲宏。三是敞開門戶,打掃園林,以文會友,少長鹹集,老一輩作家樂於在此蒔花栽木,幾輩青壯年作家在此初試啼聲,一鳴驚人。做到編者、作者、讀者三位一體,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成為公眾心靈世界一種和諧契合的媒介。”
創刊不久,就遇上了反右,形勢突變,刊物登載的作品受到點名批判,編輯部都不得不表態,發表批判文章。到1960年經濟困難時期支撐不下去了,不得不停刊。第一個《收獲》階段,可謂是小心翼翼編雜誌,夾縫中求生存,但現在看,還是發表了很多好作品,比如李劫人的《大波》、周而複的《上海的早晨》、老舍的《茶館》與柳青的《創業史》等,這些在現當代文學史中都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可以說,《收獲》能走到現在,那是文學前輩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現在隻是在添磚加瓦。當年參與創刊編刊的前輩們背影已遠去,我們特別想在這時與讀者共同回憶他們當年的風采,所以在《收獲》複刊30周年之際,我們編發了紀念特輯,定的主題就是致敬與傳承,不僅是向文學大師致敬,也是向《收獲》創始人、老編輯致敬。因為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下依舊堅持著文學的理想,依然堅守著辦刊宗旨,我們和他們相比,幸運太多。
《收獲》創刊50多年來,有15年處於停刊狀態,兩次停刊兩次複刊,原因都和時代息息相關。第一個階段1957年創刊,1960年停刊,為什麼會停?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紙張短缺。我那時還是《收獲》的一名小讀者,親眼見到它的印紙從白到黃,從黃變到黑,最後連黑的紙也沒有了。第二個階段1964年複刊,緊接著運動開始,那時的《收獲》經常登政論性文章,轉載社論,到“文革”開始又停了。第三個階段是1979年到現在,挺幸運的,走到了今天,走過整整30個年頭了。社會畢竟有了進步,時代的氛圍也寬鬆了許多,我們能比前輩們更充分地體現他們的文學理想了,也能夠大膽地去追尋我們的文學夢想了。
記者:現在純文學期刊受到很大衝擊,但《收獲》還能穩定在每期發行量10萬份,在讀者中享有崇高的聲譽,還獲得了“上海市著名商標”稱號。而且《收獲》多年堅持不登廣告、不評獎,《收獲》的活力從何而來?
李小林:《收獲》的活力,應該來自《收獲》對文學理想和文學傳統的堅持。一個刊物最主要是靠質量說話,評獎?現在鋪天蓋地都在評獎,有權威嗎?《收獲》為什麼沉得住氣?我覺得最主要的可能是這個雜誌比較穩定——不僅是辦刊宗旨、價值標準、作品風格,還包括班子與編輯人員方麵的穩定。巴老生前一直擔任《收獲》主編,我們這個班子1985年以後也很穩定,人員很少變動。有些編輯剛進來時還是小姑娘,現在已經人到中年。他們對這個刊物有深厚的感情,願意為之奉獻,所以能夠一直跟著《收獲》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