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甘做高雅藝術的守望者(1 / 3)

隻有執著於民族藝術精品的創作,才能積累出更多好的作品

藝術與市場並重,公益與商業並行

政府在打造精品劇目、普及高雅藝術方麵應“有所為有所不為”

想和別人一起玩丟手絹,前提是得爭取人家能跟你手拉手

藝術和娛樂應該區別對待,分類指導

率先打造弘揚中華文化展示精品力作的“藝術航母”

時代之問

甘做高雅藝術的守望者

如果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國家大劇院就像擺在人們麵前的一道用明晃晃大鋼罩扣住的西式大餐,在罩子沒有掀開之前,所有人都對罩在裏麵的美味充滿好奇與遐想,而“謎底”揭開後,人們最關注的便是味道了。如今,國家大劇院已經對外開放兩年半,進入國家大劇院的人們已經越來越多地從“欣賞建築”向“欣賞藝術”的方向轉變,國家大劇院這道“藝術大餐”究竟味道如何?

大劇院“藝術之友”會員宋女士說:“作為中國最高藝術殿堂的國家大劇院,不僅是她那充滿力量的外表衝擊著愛樂者的視覺,更是她充滿著藝術魅力的高雅內涵震撼著每位音樂摯愛者的心靈。”指揮大師克勞迪奧·阿巴多和漢堡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諾伊梅爾盛讚,在中國國家大劇院裏,“看到的是一流的舞台,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觀眾”,中國聽眾是他們見到的“最好的觀眾之一”。

與陳平院長聊起這些,給記者印象最深的是他超強的記憶力,特別是數字,那些枯燥的數字從他嘴裏出來,展示在人們麵前的是一座藝術的百花園,是國家大劇院管理團隊孜孜不倦打造“藝術航母”的追求。

記者:國家大劇院自2007年12月22日正式運營以來,製作和推出了多部經典藝術劇目,請具體談談這些劇目和大劇院的運營情況。

陳平:兩年半來國家大劇院共演出3107場,迎來中外藝術家和演員71980萬次,共有456萬人次的觀眾和遊客走進大劇院。國家大劇院自運營以來,始終著力培養藝術生產能力,大力推進原創和自製劇目生產,共製作推出劇目15部,其中既包括經典劇目《茶花女》、《弄臣》、《圖蘭朵》、《愛之甘醇》、《卡門》、《國王》和《魔笛》,也有大劇院原創劇目《赤壁》、《西施》、《山村女教師》和《簡愛》等。特別是大劇院的原創劇目《赤壁》反響非常之好,首演4輪37場,場均上座率達95%,觀眾超過8萬人次,而《西施》僅僅在首輪演出中就已收回97%的成本。

國家大劇院確實擁有全中國最好的、全世界一流的設施,但這些基礎設施係統也非常龐大複雜,存在著巨大的經營風險,比如有11座變配電站、24個空調機房、90部電梯、4萬盞燈、3631個門、196個衛生間、23間琴房、6500多個標識係統等等。一年的水、電、氣、熱等基礎設施的開支加上藝術教育、媒體宣傳、舉辦展覽、劇目生產、公益演出等開支就達到4。2億,2010年達4。6億,而國家僅補助不到30%。大劇院的開支是任何劇場無法想象的,很多人一開始都覺得大劇院一定賠,但是第一年我們就做到了收支平衡。以08和09年為例,兩年的票房6個多億,其中2008年3.1億票房占全市總票房的51。2%。

記者:國家大劇院作為一個國家級的表演藝術中心,在展示中外藝術精品、打造高雅藝術殿堂方麵都做了哪些探索?

陳平:國家大劇院在展示中外藝術精品、打造高雅藝術殿堂方麵主要得益於三個做法。首先,立足於國際化視野,開展多層次、多樣性中外藝術交流。大劇院兩年半以年來共演出3107場中,國外劇目占到演出總量的35%,45個國家和地區1。4萬名表演藝術家先後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台。大劇院還連續兩年舉辦世界著名歌劇院高峰會議,與英國皇家歌劇院、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等西方知名歌劇院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係。

其次,組建具有國際化藝術背景的專業團隊。2010年初大劇院組建管弦樂團,麵向全球公開招募團員,來自美、德、法、韓等27個國家和地區的900多名青年藝術家踴躍參與,角逐68個席位,最終10名外籍團員加盟,曾在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歌劇院等藝術院團學習工作過的36位中國籍藝術家回國加盟。

第三,借助與國際知名藝術家聯合製作劇目,大劇院不斷提升專業化水準。以大劇院自製歌劇《茶花女》為例,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劇作家海寧·布洛克豪斯以及演員瑪麗·鄧利維等世界知名藝術家在劇中分別擔任了藝術指導與指揮、導演和主演等工作。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我們缺乏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民族藝術精品,隻有我們執著於民族藝術精品的創作,才能積累創造出更多好的作品,向世界輸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藝術。

記者:在扶持和培養高雅藝術觀眾,促進高雅藝術的普及和推廣方麵,國家大劇院是如何做的?

陳平:自運營以來,大劇院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藝術與市場並重、公益與商業並行”的經營思路,綜合考量“藝術高度和市場需求”雙重因素,藝術上堅持高品位、高水準的高雅藝術和優秀的民族藝術的經營定位,運營推廣中充分尊重觀眾需求和市場規律,致力於高雅藝術的推廣與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