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的舞台呈現出再度輝煌,除文革前的保留劇目外,像新時期以來的《丹心譜》、《絕對信號》、《推銷員之死》、《小井胡同》、《李白》、《鳥人》、《窩頭會館》等,許多戲演出都超過百場,《茶館》、《雷雨》和《天下第一樓》累計演出450場以上。
北京人藝是郭(沫若)、老(舍)、曹(禺)文學雨露滋養的劇院,經典意識是幾代藝術家的不懈追求。從2007年起,北京人藝恢複並創辦了“北京人藝精典演出季”,每個演出季連續上演最少3部經典劇目。2010年人藝重點圍繞曹禺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陸續推出“最忠實原著”版的《日出》、《雷雨》、《北京人》和《原野》,2011年將恢複郭沫若的《蔡文姬》。除了這些文學大師的作品外,《天下第一樓》、《鳥人》等,也將繼續同觀眾見麵。
記者:說到中國話劇,沒有人能繞過“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您曾經說過,“一個劇院的靈魂在於她的風格”,您認為北京人藝的演劇風格是什麼?
張和平:北京人藝從上世紀50年代成立至今,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形成了其鮮明、獨特的演劇風格。
一、 深入體驗生活。《龍須溝》的創作與演出,成為轟動中國話劇界的一件大事。老舍先生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光榮稱號。當年在大導演焦菊隱的帶隊下,劇組來到北京南城的龍須溝體驗生活。《龍須溝》的創作和演出,使北京人藝開始自覺走上一條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並成為北京人藝演劇風格的開端。
二、 精心琢磨角色。至今,在許多老演員的記憶中,當年《雷雨》的排練工作漫長而艱辛,其中僅體驗生活、做分析人物的案頭工作就占去了4個多月,這在北京人藝的排戲曆史上是最長的。《雷雨》的演出,由此奠定了北京人藝的風格,表明這個劇院的導、表演藝術走向了成熟。
三、 大膽標新立異。上個世紀80年代初,北京人藝《絕對信號》的演出,在話劇界引起了極大轟動。觀眾對這部戲的興奮點來自於對林兆華導演藝術的驚歎。在北京人藝的舞台上,劇作家錦雲創作的《狗兒爺涅槃》,從寫作風格到導演的藝術處理,乃至劇中的狗兒爺形象都是嶄新的。
四、 確立京味兒特色。“京味兒”話劇成為北京人藝一大特點。從《龍須溝》、《茶館》、《駱駝祥子》,到《小井胡同》、《鳥人》、《旮旯胡同》等,都充分展現了北京人藝話劇獨特的京味地域色彩。《鳥人》等劇目的演出,還出現了北京觀眾排長隊買票的“奇觀”。
記者:在審美多元化與市場經濟衝擊下,北京人藝從未淡出視野,她所積累的經驗和麵臨的挑戰對中國戲劇發展有標本意義。在北京人藝排練場的牆上掛著“戲比天大”四個大字,請問您是如何理解的?
張和平:“戲比天大”是在強調對戲、對藝術的敬畏之心,這也是人藝的戲能夠得到觀眾認可的重要原因。
在“郭老曹”文學雨露澆灌下,北京人藝薪火相傳,一代又一代表演藝術家茁壯成長。一些觀眾對林兆華、任鳴、濮存昕、梁冠華、楊立新、徐帆、馮遠征、何冰等藝術家的評價是,倘若沒有對“戲比天大”的身體力行,再經典的文學劇本也無法被成功地“立”在舞台上。
正是因為在“戲比天大”精神的感召下,北京人藝在半個世紀的曆程中,演出活動遍及祖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和香港、澳門、台灣地區。《茶館》、《天下第一樓》、《狗兒爺涅槃》等劇目應邀赴德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20多個城市訪問演出。將話劇這個“舶來品”“返銷”國外,這是中國幾代話劇人的夢想。
記者:您在奧運會、國慶60周年慶典以及電影《張思德》等中都顯示了巨大的藝術才幹,在北京人藝的舞台上怎樣表現?
張和平:坦率說,我配合了一輩子。從1960年代做學生開始,那時候出現了焦裕祿,我就排過焦裕祿的戲,是以大躍進的速度進行和完成的。大學畢業後,我在山西的一個部隊農場工作,我們組成了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配合政治形勢演出。我後來的寫作能力就是那時候鍛煉出來的,每到一個地方就要抓先進事跡,馬上編,當場演。一直到後來我所從事的工作,都是配合型、歌頌型、宣傳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