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地方院團也要成為“大家”的搖籃(2 / 3)

作為陝西省戲曲藝術研究團體,始終遵循研究、改革、創新實驗、示範演出的方針,不斷推出優秀劇目和精品力作,豐富著地方戲曲藝術寶庫的積累,延續乃至創造著秦腔、眉戶、碗碗腔等古老劇種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記者:作為毛主席倡導成立的藝術院團,從成立那天起就把根深深地植於人民群眾的沃土之中,文學藝術要服務大眾,服務大局,對此,在新的曆史時期,你們進行了哪些探索和實踐?

陳彥:我院一直堅持藝術服務大眾的宗旨,充分發揮民族戲曲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價值觀比較穩定的優勢,用舞台藝術弘揚社會核心價值。拓展演出市場、培育觀眾群體、延續劇種生命力,是我院劇目建設的主要目的;為老百姓多演戲、演好戲,是全院上下的共識和追求。院屬4個團在保證重點劇目生產、劇場演出的同時,堅持送戲下鄉、下廠礦、下學校,基層演出場次年均達400場以上,足跡遍布陝西省及西北5省區,在服務於社會的同時,也鞏固了秦腔演出陣地。2007年10月劇場建成後,我院隨即開展了“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活動,院屬4個團輪番在劇場演出。2009年,這項活動在省財政廳的扶持下,得到了政府“文化惠民工程”的資助。我們除堅持以低票價麵向觀眾外,還每場給農民工朋友免費贈票30張,每年贈票逾1萬張,迄今贈票超過3萬張。截至2010年11月底,此項演出已達千場。通過“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動的持續開展,進一步繁榮了演出劇目,全方位鍛煉了人才隊伍,促進創演人員不斷創作、提高技藝,也有效激活了秦腔在城市潛在的市場空間,滿足和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連續3年,我院院屬4個團每年演出總計超過800場。

記者:許多人認為現在藝術大師越來越少了,有人認為培養大家隻有在國家院團才能實現,你對此如何認識?

陳彥:大家的產生是不分地方院團還是全國院團的。我們雖然是地方院團,但也要把創作精品培養大家作為曆史使命。為此我們積極探索,在作品創作方麵,通過四個環節實現:一是重視現實主義創作,要求作家和創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從群眾中汲取素材,創作精品。二是繼承傳統經典劇目,有些是原汁原味繼承,這些劇目價值觀靠得住,對演員的標準要求高,演這些劇目既可以培養演員的優秀品德又可以鍛煉技藝。三是改編傳統劇目。有些劇目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在價值取向上有一些問題,就要求創作者和演出者用創新思維修改,增強他們感知時代的能力。四是加強創作。對一些曆史劇目進行符合當前形勢需要的再創作,以豐富劇目。我們還有意識策劃很多活動,給演員提供機會。如每年推薦十幾名演員開設專場演出,既給他們施加壓力,又讓他們有奮鬥目標和展示的舞台。逼迫大家提高藝術質量,豐富演出劇目,以達到鍛煉人才的目的。

記者:精品和大家的產生必須有體製機製做保障,除了藝術創作方麵,在推進院團體製改革方麵,你們進行了哪些探索?

陳彥:為了承擔起培養大家、創作精品的重任,我們在人事、分配和社會保障、產品營銷方麵積極改革。社會保障這一塊我們和事業單位一起進行了改革。在人事製度改革方麵,實行全員聘任製,從一級演員到沒有定級的演員全部簽訂聘用合同,聘期兩年。處級和二級以上演員和院裏簽合同,處級以下和二級以下演員和所在團、處簽合同。

我們實行崗位績效工資製。基本工資隻要正常上班都有,但50%以上的是績效工資,完全按工作業績水平來定。考勤占基礎工資的30%,排練占一部分,演出占35%以上,還有坐班和出勤。工資改革的特點是一院多製,既拉開差距又保持穩定,直接和貢獻掛鉤。院團對每個業務人員進行考核,考評唱念坐打基本功,評委由50人組成的評委庫隨機抽簽組成。

在營銷上,我們成立了院團兩級營銷機構。院裏有營銷推廣部,製定政策、檢查、分配指標,起指導作用。目前定的營銷任務是院長10萬元,副院長5萬元,處級幹部2。5萬元。院裏再給團裏下指標,每年必須演出160場,演夠了再多演一場補兩三千元。每個團每年不低於200萬收入。現在3年下來,他們的收入每年都增加在30%到40%以上。

研究院下屬各團也有科級營銷部,給團裏下指標,也是10%。“天天有秦腔”既有公益性,現在通過劇場也是營銷手段,一場補5000元。在城裏演不掙錢,但老百姓需要,我們也要培育市場,鼓勵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