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一個省級劇團,能培養出那麼多“梅花獎”得主實屬不易,談談你們院在培養年輕戲曲人才方麵的工作。
陳彥:我們院小梅花藝術團演員平均20歲左右,都是2002年考進院的,這些孩子是民族戲曲的後備力量。為了讓他們全麵成長,我們確定藝術教育和文化教育兩條腿走路的原則。在文化教育上,我們和西安交大聯合,對演員進行繼續教育,通過自考等方式,他們基本都完成了大專教育。院裏還規定,從進入小梅花藝術團起,12年內拿不到本科學曆就要調離。這樣做就是逼著這些十幾歲的孩子,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彌補了演員文化水平不足、缺乏後勁的不足。在藝術教育方麵,實行“老帶新”的辦法,給年輕演員提供專業劇場演出,每年要排四到五場傳統戲供他們演出。進團10年後,每人要能夠獨立承演20本大戲,近百個折子戲。通過這樣的機製,使我們的小演員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功底。
記者:您怎樣評價當前的文藝創作現狀?
陳彥:我認為應該重視現實主義創作。因為現實主義創作可以反映當下時代的巨變、人的陣痛和心靈的訴求,可以堅持價值導向,支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弘揚。但這幾年藝術界創作的泡沫太多了,脫離現實的刻畫,無形中催生了文化的畸形發展,一些劇目總覺得大投資、大製作就是大發展,這其實是破壞、是浪費。要靜心發展文化,認真到生活中去求證、思考,才可能磨礪出一點真正的精品力作。但現在一些部門和院團給讀者、觀眾造成了誤導,什麼都自稱精品,還有些人把媒體炒作麵多大、燒錢多少當成是否精品的標準,靠忽悠出名,這樣就分不清什麼是好什麼是劣了。這種狀況原因有兩個:一是政績工程作祟。一些地方的領導總覺得不花錢搞幾個大劇目就沒有政績。一些領導急著出作品,使本來可以成為精品的力作反而半途而廢。二是利益驅動。為了投入市場,早產作品太多,沒有經過藝術家反複醞釀打磨就弄出來了,拚命炒作吸引眼球賺錢,媚俗、崇拜金錢和權力。
記者:您對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關係如何理解,怎樣看待當前文藝娛樂化現象。
陳彥:文化事業的發展是要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要多出影響當世、流芳後世的精品力作,多培養文學文藝大家。而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向市場靠攏,用市場手段配置資源,形成強大的文化產業鏈進入國際市場。文化事業是基礎,要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蓄水池。
在市場對文化的選擇中,要有肯定和否定的鮮明立場,有些“三俗”的東西應堅決打擊,文化不能墮落成玩物。縱觀曆朝曆代都知道倡導什麼,繼承什麼,反對什麼,何況當今是開放的、文明的社會主義時期。娛樂節目可以存在,滿足不同觀眾的要求,但不能成為文化的主流和導向,不能因為能掙錢就成為導向。曲高和寡的作品有時富含深刻的哲學,要發現和提升這種核心價值。
記者:您對培養大家、創作精品方麵的建議有哪些?
陳彥:要鼓勵、倡導作家藝術家靜下心來,研究每個時期的藝術家是怎麼創作的,而不是浮躁地隨波逐流。過去講十年磨一戲,今天搞創作也不能丟了這種精神,藝術家應該沉靜地搞創作,不能搞忽悠,不要局限於眼前利益,要增強曆史使命感,因為文化不是短視的東西。
陳彥小傳
陳彥,一級編劇。中共十七大代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陝西省文聯副主席,陝西省戲劇家協會主席,中國劇協理事,西安交大兼職教授。曾創作《山鄉知縣》、《沉重的生活進行曲》、《九岩風》、《留下真情》、《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等戲劇作品10餘部。其中,《遲開的玫瑰》獲“曹禺戲劇文學獎”和“文華編劇獎”,該劇還榮獲“文華大獎”、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大獎”、2005—2006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第一名、首屆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大樹西遷》獲第十一屆中國戲劇節“中國戲劇獎·優秀劇目獎”、第十三屆“文華新劇目獎”,陳彥因該劇第二次榮獲“中國戲劇獎·曹禺戲劇文學獎”。新作《西京故事》被陝西省委宣傳部列為重點資助項目。在戲劇、電視劇、歌詞創作領域,多次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出版有《陳彥劇作選》、《陳彥詞作選》、散文隨筆集《必須抵達》等著作。2000年被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同年被評為文化部優秀專家。2001年被評為“陝西十大傑出青年”。2007年被中宣部、人事部、中國文聯聯合授予“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2009年當選陝西十大“最具文化影響力人物”。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宣傳文化係統“四個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