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這名管理人員到每位老人的房間裏又去了一次,並重複了相同的信息。之後,研究人員進行了兩次問卷測試。第一次是在管理員召開會議的前一周,另一次是在會議的三周以後。問卷分別由老人和護士填寫。老人們填寫的問卷,主要是關於自己控製力的評估以及在療養院生活的快樂程度。樓層護士填寫的問卷是評估老人們在快樂、機敏、依賴、社交、活力等方麵的水平,並記錄下他們的飲食和睡眠習慣。
另外,還做了兩個測試來測量老人的實際行為表現:其中一項記錄的是老人在第二周去觀摩電影的情況;另一項以競賽活動的形式出現,實驗者讓老人們猜測一個大壇子裏共有多少粒果凍豆,想參加的人隻需在一張紙條上寫下他們的名字和猜測的結果,並將紙條放入壇子旁邊的一個盒子裏即可。
8.3 實驗結論:自我控製感提升積極性和滿意度
最後的結果顯示,兩組老人的表現有很大的差異:
(1)結論一:在問卷測試中,責任提升組的老人表示他們覺得自己更快樂,並富有活力。而更顯著的差異表現在護士的記錄中,她們認為,該組的老人(93%)在三個星期的實驗過程後,各方麵的情況都有顯著的提高,而對照組隻有21%的被試向積極方向發展。
(2)結論二:行為測量的結果顯示,責任提升組的老人大多數觀摩了電影,而在此前一個月,研究人員也放映過一場電影,當時卻沒有這種差異;在猜果凍豆遊戲中,有10位責任提升組老人參與了遊戲,而對照組隻有1人參加。
(3)結論三:責任提升組老人與別人的接觸增多,與各類工作人員長時間地交談,並且,他們很少從事一些被動的活動,如僅在一旁觀看工作人員的工作。
8.4 管理策略:提升成員的自主意識
阿登屋療養院實驗表明了這樣的一個觀點:人在有自主控製權的時候,態度與行為會表現地更為積極,情緒也更為愉悅,對於現狀的滿意度會有所提升。因此,管理者包辦一切的做法實際上與其是恰好相反的,交給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力或許是更為妥當的做法:
(1)策略一:將決策權交給成員
管理者應該試著將一些事務的決策權交給團隊成員,而不是一概以自身的想法來左右事件。聽從成員的意見,給予他們一定做決定的權力,管理者可以作為監督者的角色,在決策脫軌時予以提醒。
(2)策略二:讓成員學會自主選擇
在任務的分配上,可以讓成員表達自己的意願。每個人都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與興趣點。並且,自主選擇往往意味著自主責任的承擔,成員會更加主動地努力完成任務。
而管理者更多的可以在旁邊加以輔助,提出自己的建議,最終決定權盡量放在成員手中,這樣,便將責任意識由被動化為主動,提升了成員的責任感。
實際上,當個人能夠進行自我控製時,會產生價值感與成就感,這兩種情感往往是個體行為表現的動力,從而提升了積極情緒與滿意度,自然會更加地向著正向發展。
在失敗的追根溯源上,總會出現錯誤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