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節 對於挫折,理性而坦率(1 / 1)

心理觀察:控製點理論實驗

9.1 問題思考:你是命運的主宰者還是被操控者?

你相信自己可以主宰命運,還是,命運在無形中操縱著你的人生?有的人認為,命運在於自身的努力,隻要肯努力,人定勝天;有的人則認為,無論人怎樣抗爭,最終還是逃不過命運的安排,我們得到的一切靠得都是機緣和巧合。在心理學家朱利安·羅特看來,前者大多是內控者,而後者多數為外控者。

內控和外控的概念來源於他提出的控製點理論,即個體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人們對形成的結果是否與個人的行為有關有著不同的看法,這種取舍的機製被稱為控製點。內控者認為,結果與行為有關,個人能夠控製事情的發展;外控者認為,結果更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比如命運與機遇。

外控與內控者的不同在於人們在歸因方式上產生的差異,歸因,即歸結原因,人們對於事件原因的總結往往會影響到他接下來的行為表現。所以,對於團隊管理而言,幫助團隊成員正確歸因,進行積極的行為誘導,是成員個人發展與團隊整體發展的有利因素。

9.2 心理實驗:歸因的差異

心理學家朱利安·羅特就控製點理論,做出了實驗研究,他探討的內容是內外兩種控製類型在任務的決策時間上是否有差異。

既然是分為內控者和外控者兩種類型,在實驗的開始,自然要得知被試到底是兩者中的哪一個。研究者隨機選取了120名大學生作為被試,然後,根據羅特自製的I—E量表來測定被試的內、外控傾向。

測定完成後,將被試隨機分為兩組,第一組稱為“技巧組”,第二組是“機會組”。這兩者之間的不同是,實驗人員會給予他們不同的暗示:他們會暗示技巧組的被試,想要成功完成接下來的任務,得知技巧很重要,隻要有了技巧就可以順利地完成任務;對於機會組,他們會給予這樣的暗示,接下來需要完成的任務,預測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解答問題更多依靠的是預測。

在接受完暗示後,技巧組和機會組開始進行任務實驗。他們需要完成的任務是判斷前後兩次呈現的角度是否匹配,在判斷完成後,會有相關的人員在旁邊記錄下決策時間。由於呈現的角度非常接近,所以,任務難度較大,被試無法獨自判斷是否判斷正確,排除了由於反饋帶來的決策時間影響。

實驗結束後,通過統計結果發現,內控者和外控者在決策時間上是不同的。當內控者被暗示題目是按照技巧解答時,他們會比被暗示猜測答題花費更多的決策時間;當外控者被暗示題目是需要技巧時,他們會比猜測花費的時間短。

9.3 實驗結論:歸因方式的差異會引起態度與行為的差異

因為內控者和外控者對行為與結果是否相關這個問題有著不同的答案,因此,他們的態度和行為也受到其影響,呈現不同的狀態。內控和外控相對穩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轉化,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進行調整,以保持良好的狀態。

9.4 管理策略:進行正確歸因,調節積極行為

在團隊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遭遇到困境與挫折,甚至是接二連三的失敗,無論是團隊還是個人,想要成功都會經曆一段漫長的積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麵對挫折與失敗,如何歸結其中的原因,將影響到接下來成員會有怎樣的行為表現,而這種表現也直接關係到下一次是否還會成功。

所以,在團隊中進行正確歸因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一般來說,人們在歸因的時候會將原因劃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內控因素,也就是從自身出發的可控製因素,比如個人的努力;另一部分是外控因素,是外部環境的人為不可控因素,比如天氣、試題的難度等。

如果人們將原因歸結為內控因素,那麼,在接下來的行為中會通過改變自身的行為來改變此時的不理想狀態,而如果人們將原因歸結到外控因素,將發生不良狀況的原因歸結於運氣等條件,那麼,在之後的行為表現中也依然不會有所起色。

所以,管理者在分析團隊失敗原因時,應該盡量根據實際情況,將主要原因放在可改變的因素上,這樣才能通過努力來改變現狀。尤其是當成員們將原因化為外部因素時,管理者更要從自身找原因,提高團隊的能力。

當然,如果有外部因素的幹擾,管理者也可以作為輔助原因提出,這樣可以安慰成員的不安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