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節 別讓成員習慣於失敗(1 / 1)

心理觀察:習得性無助

10.1 問題思考:因絕望而放棄,還是因放棄而絕望?

我們常說,失敗沒什麼可怕的,在哪裏失敗在哪裏爬起來就好了。但是,人們往往忘記了,如果腿斷了爬不起來了呢?又或者,他本身根本就不想再爬起來呢?一次失敗,我們可以將其作為動力;次次失敗,這樣的話也就變成了讓人絕望的謊言。

為什麼當人不斷處於失敗中時會因為絕望而放棄,即使也許有翻身的機會,也沒有了站起來的勇氣?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他習得了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裏格曼在1967年提出的,說的是人和動物一樣,在麵臨無法改變的客觀條件時,都會產生一種無助感,久而久之,即使客觀條件改變了,他們仍然不能從已形成的無助感中擺脫出來。

10.2 心理實驗:習得性無助的產生

塞裏格曼是以狗作為研究的被試,他把狗關在了籠子裏,對狗進行電擊,每次電擊之前都會有一個蜂音器響起。開始,狗上躥下跳,試圖逃出籠子以逃避電擊的危險。但是,這當然不可能。

經過多次反複的嚐試後,狗意識到自己根本不可能逃出籠子。於是,隻要蜂音器一項,這隻狗就戰戰兢兢地趴在那裏,等待著被電擊。後來,塞裏格曼把籠罩門打開,然後打開蜂音器。結果,這隻狗依然沒有逃出籠子,反而倒在地上呻吟、顫抖著,等待著再一次被電擊的命運。

在1975年,塞裏格曼以人作為被試,進行了相似的研究。他首先讓一組被試聽一種噪音,這組被試無論怎麼做都不能使噪音停止;另一組學生聽相同的噪音,但是,不同的是,他們可以通過努力使得噪音停止。

做完這個實驗後,被試馬上進入下一個實驗——“手指穿梭箱”實驗。當被試把手指放入穿梭箱的一側時,就會聽到噪音;放到另一側時,噪音停止。塞裏格曼觀察這兩個小組被試的表現並進行了記錄,統計和分析比較。

結果,第一組被試沒有做出任何的努力,仍把手放在原處,聽任噪音一直響下去;第二組被試則將手指從箱子的一側移到了另一側,使噪音停止。

10.3 實驗結論:習得性無助的人們不會主動改變困境

在習得性無助實驗中,無論是被電擊的狗還是被噪音幹擾的人都處於一種無法改變的絕望情境下,這時,當他們知道無法改變時,產生了一種聽之任之的絕望狀態。習得性無助是一種心理和行為的陷阱,它讓人們失去希望,放棄努力,被動地承受痛苦和災難。

10.4 管理策略:創造成功的經驗

在團隊中,一旦成員習得了失敗,那麼這種絕望的情緒實際上很難改變,因而,會導致成員放棄改變困境的積極性,對於失敗的情況聽之任之,甚至感覺到現在這樣失敗的情況也無所謂。

為了防止絕望的發生,管理者不要讓成員一直處於失敗的影響中,要幫助成員建立成功經驗,可以在任務設置上做工作;另一方麵,在與外部團隊競爭的時候,如果一直處於劣勢,管理者要對成員進行積極的激勵,而不是指責與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