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時代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網絡對於閱讀的衝擊。昨天我參加廣州論壇的時候,主持人說有一個統計,廣州人讀書是最多的,平均每人每天一到三小時,我就很吃驚,我問是不是包括上網時間,他說包括,我說那不算。我相信,如果排除掉上網瀏覽信息之類,就剩不了多少真正閱讀的時間了。
當然也有人上網是看電子書,但大多數人是看信息。一個人有必要知道這麼多信息嗎?信息如潮水一般湧來,絕大多數是和你沒有關係的,和你的人生、和你的靈魂是沒有關係的。你想一個人整天上網去看那些八卦新聞什麼的,知道了這些東西,對你的生活有什麼用處啊?一點用處也沒有,最多是充當談資,人家在談及某某明星的時候,你也能說上兩句,其實一點意思都沒有。許多人稱自己為網蟲,整天上網的人真的是掛在網上,像一條蟲一樣,可是當一條蟲有什麼好?你要知道,你整天上網,去看八卦新聞,去玩遊戲,去聊天,整天幹這些事情的時候,你是被動的。你以為你是在主動做這些事情啊?你是被這個網絡支配的,是被牽著走的。相反,讀書的時候,你是主動的,你要看什麼書,怎麼看,是受你支配的。
現在網絡對紙質圖書的衝擊已經使得出版界特別緊張,紛紛都想對策,進軍數字化市場。大家都上網去看東西了,買書的人少了,甚至買書也是在網上買了,因為折扣大、便宜。書也可以從網上下載,我的幾乎所有作品都能從網上免費下載,我一分錢都得不到,基本上是盜版。當然,真的是從網上讀書,或者從電子閱讀器上讀書,這和拿著一本紙質書讀,如果內容是一樣的,並無不可。但是關鍵是有多少人是從網上去讀那些有精神含量的作品的?很少,而如果你真正要讀有精神含量的作品,你一定會覺得寧可拿著一本紙質書慢慢地品味,從網上讀的感覺就差得多。
一個人總是上網,不讀書,我認為他是沒有文化的。什麼叫文化?文化就是進入到人類精神生活的傳統中去進行思考,而這個傳統主要就存在於書籍之中。網絡的長處是迅速傳遞當下的信息,它不讓人思考。當然如果你素質好,你上網的時候也會思考,但是一個人的好素質是從哪裏來的?我相信不是從網絡上得來的,而是他自己真正讀過一點書,有了這個底蘊。這樣的人上網不怕,他不會被網絡上鋪天蓋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沒,他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但是如果你沒有這個底蘊,沒有這個積累,你就很容易被網上那些信息的潮流裹著走,失去了你自己。所以我主張一個人一定要讀書,你真正讀了書,你是有根的,你不讀書是沒有根的,你沒有根就營養不良,不能壯大,就很容易被風吹跑。
網絡不但導致了閱讀率的下降,而且由於它是強勢媒體,現在的印刷媒介、出版界也在被迫地或者為了利潤朝著這個方向走,出版的書越來越快餐化。當然,現在出版的書中也有很多好書,但是也出了很多快餐式的書。比如很多讓成年人看的圖畫書。我覺得這特別可笑,現在成年人也要看圖畫書了,看文字的書已經不耐煩了,看不下去了,甚至看不懂了,必須用圖畫來吸引他,這多麼可悲。
總的來說,在網絡化的時代,閱讀呈現了快餐化、碎片化、娛樂化的傾向,我希望大家抵製這個潮流。一個人的業餘時間已經非常有限了,還是要多讀點書,少上點網。上網是會成癮的,我是試過的,如果你經常上網,一天不上就會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似的。一旦上了就下不來了,鼠標點來點去好像很快樂,電腦一關腦子裏一片空白,基本上是這樣一個狀態。我特別要對青少年說,你們是在網絡化時代來到這個世界的,缺乏比較,很容易把上網看作最正常的生活方式,沉浸在裏麵,沒有一點警惕心。你一定要讀一些真正的好書,含金量高的書,打好底子,那樣你再上網,就會知道網絡上許多東西的精神含量太少了,你會覺得沒有意思的。
我去過歐洲一些國家,在地鐵裏,在公園裏,在街頭的椅子上,你經常會看到一個人拿了一本書,很安靜地在那裏讀,我覺得那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但是在中國,你很少看到這樣的景象。到國外的中國人,在公共場所,譬如在等飛機的時候,他們幹什麼?往往是聚在一起打撲克牌,或者旁若無人地高聲談話,總之是一片喧嘩,那個時候我真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慚愧。我認為我們這個民族不是一個愛讀書的民族。雖然儒家是有讀書的傳統的,但是讀書是為了做官,那是功利性的讀書,現在這一點倒是繼承下來了,讀書為了考試,包括考公務員,當然還有學生的考試,這個書還讀。真正意義上的閱讀,讀書成為生活的必需、精神上的必需,在這個意義上愛讀書的人真的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