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閱讀與人生(2)(3 / 3)

我隻有一本書是一開始就印了幾十萬,就是《寶貝,寶貝》,應該說出版商是炒作了,而我也接受了這個炒作,當時的想法是這本書寫得挺好的,應該讓可能喜歡它的讀者都知道,所以不妨一試。我是寫完了以後出版商才來找我的,並不是出版商先來找我要我寫這樣一本書。但是我以後不一定接受這種做法,我發現我的書還是安靜地到讀者手中去為好,不要太喧鬧,這是最好的方式。

我的書寫得再好,也和大師的水平相差很遠。我認為當代無大師,過去的時代出大師,今天的時代出偶像。我不喜歡粉絲這個詞,經常有人稱是我的粉絲,我說不要當我的粉絲,粉絲是和偶像對應的,不要當任何偶像的粉絲,我們一同做大師的學生好不好。也有人會稱我是大師,我非常真誠地說,我不是大師,我僅僅是大師的學生。你們看我的書就知道,我寫的許多文章無非是看了大師作品的體會,所以我一直認為,我的作用就是做一座橋梁,把人們帶到大師的麵前,你們看了我的文章,看了其中提到的大師作品,然後你們就可以直接去讀他們的書了。周國平的書暫時用一下就行了,你不要拿在手裏不放,你隻讀周國平的書就沒出息了。

怎麼讀

我主張不但要讀經典,而且要直接讀原著,不讀或者少讀那些二手三手的讀物。比如說你要了解孔子,你就應該去讀《論語》,你不能光讀《論語》感悟。心得之類的書,那樣你知道的不是孔子,而是於丹。你要了解尼采,你也不能光讀我寫的關於尼采的書,你要去讀尼采的原著。你看那本《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那是我第一本關於尼采的書,你在那裏麵會看到很多周國平的想法,當然也能看到一些尼采的思想,我那本書真的是借尼采之口說了很多自己想說的話。當時是1985年,改革開放時間還不長,心中很多憤懣想傾吐,完全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是不容許的,所以我常常故意含糊其辭,讓人看不清是尼采說的還是周國平說的,所以有讀者說,看了這本書不知道是不是理解了尼采,但是我理解了周國平,他說得對。你隻是理解了我,如果你要理解尼采,還是必須去看尼采的原著。

當然,一開始的時候,你可能需要一個拐棍,一些輔助的手段。比方說你想讀一些西方哲學原著,可能不知道應該先讀哪個哲學家的書,那麼你可以找一本寫得好的哲學史看看,例如羅素寫的《西方哲學史》,或者美國學者梯利寫的《西方哲學史》,看了那個以後,你覺得對哪個哲學家感興趣,你再去找那個哲學家的原著看。總之你不能停留在看輔助讀物上麵,要盡快地進入到原著。

許多人對經典原著有畏懼的心理,其實原著並不難讀,你真正讀進去就會發現非常有意思。我就是這樣的,基本上是把經典著作當閑書來讀,不把它當學問做。我真的覺得讀原著太有味道了,就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尼采。教科書裏介紹的哲學家都是幹巴巴的,教科書告訴我們的尼采,被定性為反動的唯意誌論的唯心主義,他的觀點被歸納為權力意誌、超人等那麼幾條。知道這些以後,你對尼采了解了嗎?一點兒都沒有。但是你去看尼采的原著,他的思想真是魅力無窮,文章也寫得好,你不看原著是不會知道的。我自己通過翻譯尼采的作品,從德文翻譯成漢文,無論是思想還是文字真的太精彩了,真是莫大的享受。我為什麼要翻譯他呀,不是出於什麼事業心,我就是喜歡啊,翻譯的過程就是享受啊。大師一定會尋找最準確的語言把他的思想傳達出來,文風往往質樸而有力。當然我不是要你們都去讀德語原文,可以找比較好的譯著來讀,我的翻譯還是不錯的(笑聲),因為我喜歡嘛。喜歡很重要,你看我們老一代的翻譯家,他一輩子就喜歡那麼一個作家,就花時間在上麵磨啊磨,一直到把文字磨得非常好,覺得對應了,用錢鍾書的話說,就是好像那個外國作家投胎為中國人了,開始說中國話了,要到那個水平,這是翻譯的高標準。我是說一定要找好的譯本,不能去看出版社為了搶占市場找一幫譯手翻譯的東西,那種東西往往是粗製濫造的。

關於怎麼讀經典原著,我提兩個方法。第一是不求甚解,我首先要把你們的顧慮給解除了,無所謂讀得懂讀不懂,你覺得好像讀懂了就行,你不是在做學問,不要在難點上死磕。實際上你在這樣讀的過程中,你是在受熏陶,你讀懂經典的資源在積累,有一天你會覺得讀起來很舒服了。不要急,總有這麼一個過程的。第二是為我所用,你是為了你自己精神上的生長去讀經典的,管它理解得對不對,隻要你讀得高興,你覺得你精神上在提高就可以了,原因是什麼不用去管。“熏陶”這個詞很準確,受好書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不知不覺的,一定要弄清是哪本書哪句話影響了你,不可能,也沒這個必要。

原載《黃河文學》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