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從合肥到洛陽(七)(2 / 2)

想到一個問題。按照印度佛教的傳統,僧人是不需要進行生產勞動的,靠著眾人的施舍生活。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因為中國的國情,製定出了一套符合中國社會特點的清規戒律,禪宗就是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為生活準則。現在廟宇裏麵的僧人是不會去種田的,靠著眾人的布施——有錢人送的和窮人送的錢,就足夠他們的生活了。竟然還收取寺廟的門票,不知別的宗教寺院收不收門票。還有,這些錢到哪兒去了?別的宗教還辦醫院辦學校,還為窮苦人施舍。我們這兒的宗教呢?所謂的“普度眾生”變成了隻度有錢人。連九華山故去的仁德和尚化緣建造的大佛也成了收取高額票價的景點了。

在登封問過當地人,去洛陽還有山路嗎,告訴我們說前麵沒有什麼山路了,這一帶地形就是少林寺所在的嵩山高一些。果然如此,從少林寺往西,不遠就是一個長長的下坡,六公裏還是八公裏,記不太清了,好像是八公裏長,隻記得雙手捏刹車捏得發麻了。

在路邊的加油站休息了一會,將早上帶的幹糧權做午餐了。前麵又是一個幾公裏長的下坡,然後就是一馬平川了。炎陽當空,汗流浹背,河南這邊的樹沒有我們家鄉的高大,根本就找不到陰涼的地方休息。

上次長途騎行在路上看到一個地名叫做“白酒”,這次在到洛陽的路上看到一個地名叫做“扒頭”,怪怪的地名。嗯,脫下頭盔扒扒頭,已經騎了幾十公裏,前麵不遠就是洛陽了。晚上查看騎行軌跡,這一天隻騎行了85公裏,還包括在登封和洛陽市裏麵的繞行。

下午三點多鍾到達洛陽。路牌上指著,往左三點五公裏就是龍門石窟。有人要先去火車站買第二天回合肥的火車票,有人要先去看龍門石窟,短暫協商的結果,大山獵人帶著平姐、拂曉先去火車站,其餘的人去龍門石窟,然後趕過去會合。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雲門石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於公元493年開鑿,曆時400多年,密布於伊河東西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一公裏,共有97000多尊佛像。

問檢票員,自行車不能入內存放,過河回到伊河橋的東邊,望著伊河對岸的洞窟,心有不甘,遂決定回頭再說,或者明天抽個時間再來。

我們在橋的東邊休息,以伊河為背景拍了幾張照片。發現旁邊就是“白園”。“白園”,白居易的墓園。想起白居易的詩,《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都是讀書時背過的。還有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更是膾炙人口。欲進園中瞻仰,被告知要到河對麵去買聯票,放棄了進去的念頭。

從龍門石窟去火車站,又錯過了“關林廟”。三國時候,關羽敗走麥城,死後身子葬在湖北當陽,孫權將首級裝在一個匣子裏獻於曹操。曹操開匣發現口開目動,須發皆張,大吃一驚,說:“關羽活著可怕,死而複活更可怕。”傳令刻沉香木為身軀,以諸侯之禮安葬。我想,與關羽當年在華容道給了曹操一條生路也有關係吧。“關林廟”就是關羽的葬首之地,是我國唯一的“林、廟、塚”合祀的古代經典建築。就在龍門石窟不遠,離我們經過的路隻有一公裏遠。

趕到火車站附近,碰見大山獵人他們剛剛過來。買了第二天晚上回合肥的火車票,就在車站附近找了一家旅館住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