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方麵,最有貢獻的電影家可能是愛森斯坦,這位蘇聯電影大師以《戰艦波將金號》而聞名於世,《戰艦波將金號》分五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強烈的戲劇矛盾產生的劇烈衝突的效果,有動作和反動作所產生的強烈的銀幕對比效果,其中第四幕以“奧德薩階梯”蒙太奇著稱於世。愛森斯坦認為,鏡頭之間的衝突是電影藝術基礎之一,兩個不同鏡頭(“正題”、“反題”)相衝突,以建立新的“合題”,愛森斯坦把這種衝突看成是蒙太奇的原則,他認為蒙太奇不是簡單的一連串畫麵的組接,而是一種能夠產生出新思想的“衝擊效果”,並且他認為唯有蒙太奇才能富於鏡頭以含義,愛森斯坦具體研究了這種衝突,它把分為10類:圖形衝突;平麵衝突;體積衝突;空間衝突;光的衝突;節奏的衝突;物質與觀點的衝突;物質與其空間性質之間的衝突;事件與其暫存性之間的衝突;視聽對位方麵的衝突等。從愛森斯坦對電影語言的隱喻性、節奏、人物塑造、環境描寫、理性力量以及衝突、矛盾、戲劇化效果的要求來看,他可以說是電影文學性理論的代表。
總的來看,無論是紀實性理論還是文學性理論,對於電影來說,都是強調電影的藝術性追求的。此外還有一種類型化理論,這種理論認為電影就是為了給觀眾類型化了的觀賞快感,正如米高梅影片公司老板梅耶所說:“正是在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應該履行自己的職責,盡量做到讓人們在電影院中坐著的兩個小時陶醉於幻想和錯覺之中。”從這個目的出發,這派電影理論強調電影在生產機製上的工業化,在藝術表現上的類型化,在發行操作上的商業化。而其中類型化理論則事關對電影本體的理解,值得我們研究。電影類型化的實踐推動者主要是美國戰後的好萊塢電影,類型化理論的代表自然出在美國。從實踐上看,好萊塢的類型片主要有這樣一些類:西部片、喜劇片、歌舞片、強盜片、恐怖片、愛情片、科幻片、戰爭片、犯罪片等,美國的格杜爾德在《電影術語圖解》一書中,一共列舉了75個故事片類型。
好萊塢類型片在精神上傳播美國式對世界和人生的想象,而這種想象大多是類型化的,要麼是用浪漫色彩塗抹、粉飾現實,製造美麗夢幻,如愛情片,要麼宣揚極端個人英雄主義、美化暴力,如恐怖片、犯罪片等,如此種種,大多較少主觀色彩和個人性、批判性,總括起來這些特點可以說有三條:一、公式化的情節,二、定型化的人物,三圖解式的視覺形象。如西部片,故事總是從善良的白人受到暴力威脅開始,英雄牛仔出麵除暴安良是必不可少的,而敘述人物無非是牧場主、農民、牛仔、印地安酋長、銀行家、女人等等,他們分別代表善和惡兩麵,這方麵霍克斯《紅河》、齊納曼《正午》等是典範作品;暴力片,罪犯們往往一身是膽,神出鬼沒,如薩利·曼克的《低俗小說》等,觀眾願意看到一個不法之徒在一個不公正的社會裏使用不法手段進行反抗,但是又不願意看到犯罪之徒幸存下來危害在這個不公正的社會中生活的他們自身,為了讓觀眾對犯罪分子囂張氣焰的豔羨和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的衝動同時起作用,所以這類影片在故事上常常是類型化的,先讓他們充分表演最後讓他們惡有惡報;恐怖片,默片時代出現的一些幻想題材的影片是其源頭,1931年,萊爾默在環球電影公司拍攝了《弗蘭肯斯坦》,描寫一個瘋狂的科學家專門利用屍體製造可怖的人形怪物,這是好萊塢第一部也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一部恐怖電影,社會陷入混亂,人類失去對惡的控製,絕望、恐懼征服了人類,激發人的驚遽心理,挑起生理反應是這類影片的目的,因此這類影片在故事設計上,常常不脫科學恐怖、魔鬼恐怖、殺人恐怖等俗套。其他類型的電影也和上述這些類型相似。
好萊塢類型片在製作上則強調工廠化,個人的作用被消解在集體的合作之中,編劇部門、導演部分、發行部門、演員部門,製片廠的風格代替了導演和演員的個人風格,他們強調大成本、高科技,努力提高電影畫麵感官效果,因資本雄厚,在這方麵好萊塢電影常常是不惜工本的,這導致好萊塢電影在技術主義和視覺中心的特點。
二、聲畫效果、電影敘述、明星製
一、電影是用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同時說話的,是一種視聽綜合藝術。因此如何讓電影的這種特征得到發揮常常成了電影工作者考慮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