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林生祥:淡淡的一束光(1 / 2)

十月初,我和周雲蓬、樂評人邱大立一同,到台灣南部小鎮美濃拜訪音樂人林生祥。由於“交工樂隊”的經典專輯《我等就來唱山歌》,美濃已變成當代音樂史上一個“聖地”。

我們在大巴站等林生祥,小小的候車棚下,一個中年男人無所事事地站著。窄街兩邊,多是八十年代建築,沒有高樓。若不是招牌上的繁體字,這裏與內地縣城並無太大不同。癡愛台灣音樂的大立,打聽多次舉辦演出的“雙峰公園”,男人一指:喏,就是那個小草坪了。

美濃人口據說隻有四萬,以煙草、耕種為主業。以前還有許多養豬場,若幹年前,政府回購養豬場,大多人就此轉營。生祥嶽父家的養豬場,荒蕪一段時間後,改建成名為“湖美茵”的民宿。庭院裏種兩排大樹,靠山的池塘裏,養魚養鵝,下的蛋被生祥女兒抱回家,變成我們的晚餐。每天上午,太太帶女兒到這邊玩,因為院子大,小孩跑得開。中午生祥起來,媽媽飯已做好。下午如果沒事,就去跟朋友打球。傍晚回來,幫女兒洗澡,吃晚飯。晚上聽音樂,晚睡。

他的好幾張專輯,都是在美濃的天然環境中錄就。《我等就來唱山歌》是在作家鍾永豐家的煙樓上,控製台上飛著蒼蠅。《大地書房》《種樹》是在“湖美茵”,樂手累了,就出來坐在視野開闊的池塘邊,對著青山,抽煙。我們說,這樣錄出來的歌,意境能不好嗎?

唯一的問題是,會不會悶?我說,大陸很多鄉村,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因為種地沒有錢。台灣如何?他點頭:其實也一樣。但美濃,因為有一批像我這樣年齡的人回來住,還好一些。

很長一段時間,林生祥過著“台北—美濃”的兩地生活。他在淡水郊區租房住,我們也曾路過那一帶,長長的海岸線,白浪滔天,荒涼蕭瑟如世界盡頭。不遠是連綿群山。中間是繁榮的金山老街,真是大山大海人間煙火都豐盛的好地方。

女兒出生後,他想了三天,退掉房間,徹底回到美濃。但美濃的建設,早在若幹年前就已進行。因為反水庫運動,大批年輕人建立起聯係,他們回到家鄉,而曾經,“年輕人回老家”被視為在外麵混不下去的失敗行徑。他們開辦美濃黃蝶祭、外籍新娘識字班、成立美濃客家文物館……“黃蝶祭”成為台灣一件文化盛事,包括大陸“五條人”在內的多支樂隊都曾參演。

美濃不是一個旅遊景點,它提供的是一種大城市之外的生活方式:寬敞的住處、好空氣、無汙染的山水。這是幸福的普世價值。這樣的美濃是一代人努力結果,一批年輕人選擇回故鄉、反抗建水庫、建築當地文化生態、不過度開發,停止汙染的養豬業……美濃展現的是,如果人類善待鄉村,鄉村能回饋你怎樣的生活。

台北的朋友管林生祥叫“隱士”,因為他平時都在美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