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本自傳,焦點還是兩個藝術家的戀情。兩個同樣敏感、自我的藝術家如何相處,是一個永恒的難題。窮、成名前的焦慮、創作焦慮、不忠……他們全部遇到。他們有一個原則:“我們之中必須有一個作為指定的保護者,保持警覺。如果羅伯特用了藥,我就要神誌清醒地在場;如果我情緒低落,他就要保持積極;如果一個人病了,另一個就得健健康康的。我們從不同時任性,這很重要。”
起先,他們的關係得以保持,是因為紐約的冷酷。他們從地獄酒店離開時,發誓再不分開,直到兩人都做好自立的準備。冷酷的世界逼他們抱緊,仿佛對方是大海上的唯一浮木,“那意味著我們並不孤單”。
關係受到挑戰,是兩人漸有名氣,進入紐約的社交場合。帕蒂後被譽為朋克之母,她天性桀驁,在優雅的場合,說話像卡車司機的她隻會格格不入。羅伯特卻渴望進入上流社會,那是他的野心所在,他必須要為自己的作品找到一個渠道,讓它進入藝術殿堂。這個分歧,被他們以愛和幽默超越。“我從他身上明白了,矛盾往往是通向真理的最清晰的道路。”
他們關係的真正紐帶,是作品。雙方都不曾放棄過創作。尤其是帕蒂,即便在她為養家而打工的七年裏,即使是四角關係崩潰後,在兩個男朋友都離她而去的孤獨中,這段關係沒有讓她停止創作。她也從來不曾為此完全犧牲自我。在雙重孤獨中,她頑強地開拓著自己的音樂與詩歌的邊界,她依戀羅伯特,但並不依賴他。反之亦然。對於一個藝術家,這就夠了。它宣告他們的關係不會止步。
羅伯特雖然藝術上遲遲不得誌,可他是萬人迷,無論男女,對他都是“如饑似渴”。隻有帕蒂知道,通往他心的唯一道路是他的作品。反過來說,帕蒂的第一張單曲專輯,是羅伯特出資並製作。她的第一場作品朗誦會,是他籌辦。第一張專輯的經典封麵,當然,由他拍攝。她的《因為夜晚》登上“TOP 40”的第十三名,當街上每個店都在放這首歌時,羅伯特毫不掩飾驕傲,用他們之間的“兄妹語言”說:帕蒂,你比我先出名啦。
他們無愧沸騰的六十年代、花童、嬉皮士,愛與和平。他們的戀情超越了婚姻、貧窮、性別、排他性與占有欲。他們走過種種情感極限,猶如蒙眼高空走過鋼絲,無數次千鈞一發,僅憑心無雜質而沒有墜落。就像這本書名:隻是孩子。
1987年,帕蒂的第二個女兒降生。她帶著兩個孩子來到紐約,完成自己的《人民擁有力量》專輯。封麵仍然由羅伯特拍攝,當時他已診出有艾滋病。帕蒂的丈夫看到那張照片說:“我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所有他拍的你,看起來都像他。”是的,兩人都驚人的瘦,都有一個方方的、石頭一般的、倔強的下巴。羅伯特以鏡頭抵達他們的連接之地:他們是靈魂上的雙生子,藝術上的兄妹。
羅伯特傷感地說,“我們從沒有過孩子”。
“我們的作品就是我們的孩子。”
那是他們之間的最後一張照片。1989年3月9日羅伯特去世。告別時,帕蒂答應他,把“我們的故事”寫出來,就像年輕時,把自己的詩和畫集當做最隆重的禮物送給對方,那是他們感情的基石,超越一切的永恒。這本書,《隻是孩子》,在21年後寫成。
那曾交集過的,
終將再度交集。
201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