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做事要把握進退尺度(1 / 2)

辦事之時,一個人隻有深諳進退之道,知審時度勢,洞悉對方的意圖,清楚自己的處境。從而知進識退,進退有節,揮灑自如,方能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沒有遺憾。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美滿、家庭幸福、工作順利、事業發達,也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仰慕,但是往往隻有那些既會做人又會說話辦事的人才能實現很多人都渴望的這些夢。原因何在,他們共同的經驗就是在辦事的過程中懂得並善於利用進退規則。

進退規則是人們在辦事的過程中經常用到的規則之一,它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如果能夠用心領悟其內涵,善於把握其進退的火候,勇於抉擇辦事進退的時機,就可以讓自己的辦事方式變得成功起來,把自己提到一個新高度。

眾所周知,李蓮英是慈禧太後親信,權傾朝野,人稱“九千歲”。但李蓮英狐假虎威,心狠手辣,老謀深算,為此,很多文武大臣都看不起他這樣的奴才,但也招惹不起。一次,靠軍功升高官的李鴻章在不經意間得罪了李蓮英。

恰逢慈禧太後有意把清漪園修繕一番,以便頤養天年。但因籌款無術,內心十分焦躁。李蓮英就此事告訴李鴻章說:“李伯爺是朝廷重臣,若能體諒上意,玉成此事,以慰太後,以寬聖心,當立下不世之功。”

李鴻章也意識到此事辦成必將討得太後的歡喜,非常高興地應承了下來,並馬上獻計獻策。李蓮英聽後顯出一副非常高興的樣子,笑容可掬地奉承了李鴻章一番。然後帶領李鴻章入院內參觀,看看哪裏需要改建,做到心中有數。

等到約定的那一天,李蓮英借口有事,就派了一個伶俐的太監陪著李鴻章在清漪園內轉了一天。之後不久,在光緒帝大發脾氣的時候,李蓮英向他誣告說李鴻章不理政事,在清漪園裏遊山玩水。聽說權傾當朝的李鴻章竟然大搖大擺地在他的禦苑禁地遊逛,頓時大怒,立即下詔“申飭”,將李鴻章“交部議處”。

所謂申飭,就是由皇帝、太後或者皇後派一名親信太監,捧著“聖旨”去指某人的鼻子,當眾數落臭罵一頓。而被罵的人,既不能申辯,也不能回罵,還要伏在地上謝恩。所以說,“申飭”雖不是外傷,卻是非常讓人難堪的侮辱性懲罰。

李鴻章是何等聰明之人,他深知其中奧妙所在,立即送了銀兩,才免卻了受辱之苦。另一方麵,他很快就意識到了吃虧的原因,開始對“李蓮英”刮目相看,敬禮如儀。所謂吃一塹,長一智。這就是李鴻章辦事的退讓之法——不去冒險與人爭鬥,而是守住自己為重。也正是深諳進退之道,李鴻章才能在朝野之中保住了自己,保住了地位。

因此說,做事情一定要懂得退讓之術,這是許多成大事者都心知肚明的行動要略,也是辦事成功的高明之處。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畢竟不是獨來獨往,在辦自己事情的時候,常常會涉及到其他人的一些利益,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遵循辦事進退之術的時候,一定要協調好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在爭取我們自己利益的同時,絕不能傷害他人。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