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我們求人辦事雖然提倡忍讓,當這並不等於軟弱。我們更不能去無原則地、喪失人格地忍讓,當利益受損的時候,我們該鬥爭的時候還是要鬥爭的,隻要注意有理有利有節。帝舜曾告誡大禹說:“汝唯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唯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其深刻內涵就是做人辦事要懂得忍讓,才能留有餘地,才能讓人誠服。
阿拉伯名作家阿裏,有一次和吉伯、馬沙兩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走了幾天,來到一處河邊,吉伯跟馬沙為一件小事吵起來,吉伯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耳光。馬沙跑到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耳光。”後來三人行經一處山穀裏,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拚命拉他,才將他救起。馬沙於是在附近的大石頭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馬沙一命。”
當他們旅遊回來之後,阿裏好奇地問馬沙為什麼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將吉伯打他的事寫在沙上?馬沙回答:“我永遠都感激吉伯救我。至於他打我的事,我會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忘得一幹二淨。”
能夠如此做人辦事,是人生一種至高的境界,是一種高尚的道德修養。如果能夠在生活中堅持這樣的一種進退原則,事情自然會辦得盡善盡美,天衣無縫,而且在辦事的同時會征服身邊的很多人,為你下一次辦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生活中的心理智慧
一群學僧在牆上畫了一幅龍虎鬥圖,請禪師評鑒。
“畫得很好,但沒有把握龍與虎的特性。”禪師說道,“龍在攻擊之前,頭必須向後退縮;虎要上撲時,頭必須向下壓低。龍頸向後的屈度越大,虎頭越貼近地麵,它們也就能衝得更快,跳得更高。”
“師傅真是一語道破真諦!”學僧們心領神會,其中一位又看了牆上的畫一眼,繼續說,“我們將龍頭畫得太向前了,虎頭也畫得太高了,怪不得總覺得動感不足。”
“為人處世,道理也是一樣。”禪師進一步說,“退後一步,才能衝得更遠;反省一下,才能爬得更高。”
1.退後一步想問題
人在社會上走,“退”是很重要的一個字。因為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有解決不了的事情,還有一些問題根本就是自己不能解決的,所以此時隻能“退”,而退讓一步,有時候則能夠幫助我們找到解決事情的辦法。
2.拿得起,放得下
很多事情我們可能一時想不到解決的辦法,或者根本就解決不了。與其這樣糾纏下去直至病態,倒不如放下“包袱”輕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