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暗示性是指,一個人容易把外部來源的信息,比如其他人、文字材料、照片、畫麵甚至媒體等,錯誤地與個人記憶聯係起來,從而使自己的記憶遭到扭曲的一種現象。
1992年10月4日,荷蘭發生了一起重大的空難事故。事故發生的經過是這樣的:一架型號為E1A1的貨運飛機在阿姆斯特丹的史佛爾機場起飛後沒有過多長時間,飛機的兩台引擎就發生了嚴重的故障。此時,飛行員試圖返回史佛爾機場,但事情的結果是他們再也沒有能夠回來。
因為飛機撞上了荷蘭南部郊區的一棟十一層的大樓。這次空難事故造成了39人遇難,其中包括4名機組人員。隨後不久,這則巨大的悲劇新聞占據了荷蘭各大報紙和電視台的新聞頭條。街頭巷尾,人們紛紛在議論著這場可怕的空難。
1993年8月,也就是這次空難發生後的十個月。荷蘭心理專家組成一個小組對這次的空難事故進行了記憶調查,他們把調查對象設在大學校區。調查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問了被調查者一個極其簡單的問題:“你有沒有看到關於飛機撞到大廈的電視畫麵?”結果有55%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看到過那個畫麵。
在接下來的調查中,調查者竟然發現有至少三分之二的人做了肯定的回答。他們甚至詳細地回憶起了飛機撞向大廈的速度和角度,而且確認說碰撞後起了大火,有的人還描述了飛機解體的過程等。事實上,這些人關於飛機碰撞的事實完全是虛構的,因為當時電視上並沒有出現飛機與大廈碰撞的畫麵。
既然電視上並沒有播出過飛機與大廈碰撞的畫麵,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人的記憶裏都存在著這麼一種場景呢?這是因為心理學家們在對其調查的時候,就問了一個明顯帶有暗示性的問題:他們暗示這些被調查者關於飛機碰撞大廈的畫麵曾經在電視中播出過。大多數被調查者可能在電視劇或者電影中看到過類似的畫麵,他們也可能在書中讀過,或者是想象過,或者是和朋友談論過。正是因為受到這種暗示所鼓動,所以他們將這些其他來源的信息錯認到他們從未看過的電視畫麵中。
很多時候,受暗示的記憶聽起來就像真的一樣。2000年5月13日,《時代周刊》的頭條曾經刊登了這樣一個故事。參加過朝鮮戰爭的老兵埃瓦德·達利詳細地描述了他的戰鬥生涯,他甚至還詳細、重點講述了一次最可怕的屠殺。事實上,那次屠殺戰爭他並沒有參加,一切都是在他的想象中形成的。後來,達利將自己編造的故事說給了那些大屠殺的參與者,並提醒他們也回憶一下自己戰鬥生涯中的英雄事跡。他的暗示侵占了那些人的記憶。一個曾經參加過那次戰鬥的老兵說:“我知道達利參加了,那件事我記得,我記得很清楚。”
1997年的《美國科學探索》是一部講述記憶的紀錄片,該片告訴觀眾,人們對於一些熟悉的、實際上並未發生的感覺或者記憶,極有可能是來源於一些日常活動——例如,可能是從照片中看到的。為此,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夏克特也做了這麼一個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