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暗示:記憶為什麼會變得扭曲(2 / 2)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夏克特教授約實驗對象埃爾達到馬薩諸塞州布魯克林公園見麵。他們坐在長椅上,麵前的攝像機正對著一對年輕的演員。埃爾達知道夏克特教授是記憶學家,猜測到將會測試他的記憶。於是,他集中精力觀察那兩個年輕演員的每一個動作。喝飲料、撐太陽傘、梳頭、拍照、吃三明治等,也就是大多數人野餐時或多或少都會做的事情。

兩天之後,夏克特教授約埃爾達在辦公室見麵。這時,他給了埃爾達一些田園生活照片,並要求他從美學的角度來對這些照片做出評論。埃爾達當然知道夏克特要做什麼,可是當他看到一張演員們吃薯條的照片時,他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當時有沒有薯條。

這時候,他明白了實驗的關鍵,即有一些照片上的事情的確是他們那天所看見的,但是另一些僅僅是一些視覺暗示,它們可能發生了,也可能根本就沒有發生。看完這些照片時,夏克特教授給他讀了許多物體和行為名稱,要求他對那天見到過的說“是”。盡管埃爾達對夏克特教授的實驗表示疑問,但是他也堅信自己的記憶是絕對不會錯的。

可事實並非他想的那樣,實驗剛開始不一會兒,他就開始對自己的答案猶豫不決了:他說他記得那個年輕的女演員野餐的時候剪了指甲,而那實際上是照片上的行為;他認為野餐的時候有一大瓶礦泉水,這也隻是在照片上出現過……埃爾達開始懷疑自己的記憶了。最後,夏克特教授告訴他說這是一種普遍現象。

的確,暗示性的提問或者引導常常會導致記憶扭曲現象的發生,參與者常常會把根本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歸屬到自己的記憶中,在暗示的力量下,他的這種“回憶”常常是不由自主的,而且絲毫不會懷疑它的準確性。

生活中的心理智慧

20世紀70年代,英國曾經出現過一個讓人不可思議的案例:彼得·雷利回家之後發現母親被人殺害了,便立即報了警。經過調查,警察認為是他做的,開始的時候雷利堅決否認,但是不久之後他也開始相信是他做的。兩年之後,有新的證據證明他的母親是他人所殺,這時他才被釋放。

那麼,自己根本就沒有做過的事情,雷利為什麼會認為是自己做的呢?其中,警察的暗示性提問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如何避免暗示性帶來的後果,這是很多人非常關心的問題。

1.記住自己什麼也沒做

要想避免暗示性帶來的不良後果,最重要的是記住自己什麼也沒做。不管別人怎麼去暗示你,怎麼去說服你,你一定要記住自己什麼都沒有做。隻要你堅持這點,就不會去受暗示的影響。

2.不要在乎外界怎麼說

堅持自己的記憶,不要在乎外界怎麼說。很多人都知道“狼來了”的故事。說的人多了,很多人就會覺得自己做了,事實是,這些隻是別人對你的暗示,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