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書如擇偶(2 / 2)

書讀得多了,就有了選擇。這倒不是說從此就隻讀一種書或一類書了。周國平先生說:“讀書猶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塊耽得太久也會膩味的”(《人與書之間》)。其實豈止是會膩味,隻怕還會造成思想的偏頗和心胸的狹窄,大非所宜。所謂“有了選擇”,隻不過是有了品位;所謂“有了品位”,也不是說從此隻讀“雅”的,不讀“俗”的,而是說有了判斷力和鑒賞力,知道好歹了。好歹和通常所謂雅俗不一回事。自命風雅者,往往其實是“惡俗”;向為專家學者流不屑一顧的“俗物”,卻沒準反倒“大雅”。是雅是俗,全看你有沒有品位。沒有品位,便是《浮士德》或《紅樓夢》,也能讓他講得俗不可耐。

品位隻能來自閱讀的經驗。讀的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這就要博覽群書。而且那“博覽群書”的“博”,還不僅是數量的“多”,更是品種的“雜”。朱光潛先生說:“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種類愈複雜,風格愈紛歧,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透視愈正確,你的鑒別力也就愈可靠”(《文學的趣味》)。所以,終身隻讀一種書或一類書是不妥的(哪怕這些書確實品位高雅)。它雖然能造成品位的純正,卻也難免趣味的偏狹。想想看吧,山間小溪固然清純,卻何如泥沙俱下的江河,廣納百川的大海?一個讀書人,如能有此胸襟,大約也就不怕“選錯行”或“選錯郎”了。

倘若無此可能,恐怕也隻好挑那公認的經典名著來讀。讀經典名著,雖然沒準會讀成個“書呆子”,卻肯定不會讀成個“二皮臉”。此外,年輕人多讀點古書,老年人多讀點新書,也是辦法之一。青年思想活躍。讀點古書,並無礙其創新,反倒能增其厚重。老年最忌僵化。多讀些新書,就能保證“生命之樹常青”。即便弄得“老夫聊發少年狂”,也沒什麼不好。但無論老少,最好還是博覽群書,什麼都讀一點。

那麼,就不怕看花了眼,或者變成“野狐禪”麼?不怕。擇書如擇偶,又畢竟不是擇偶,其實不妨尋花問柳,見異思遷,“閱盡人間春色”的。何況,“野狐禪”也是禪麼!隻要能悟得“無上正等正覺”,修成“正果”,管他什麼禪呢!

或許有人要問,如果我讀了一輩子書,覺得讀什麼都好,並沒有什麼“最”喜歡或“最”合適的,又將如之何呢?當真這樣,我就要說,你作了最好的選擇。你想,一個人,一生中時時有愛情,處處有朋友,豈非幸福?

當然,最好是,每個時期都有新朋友,卻也有幾個可以終身交往的老朋友。少年夫妻老來伴。人到晚年,能有幾本心愛的書為伴,而且常讀常新,該是多麼值得欣慰的事?

那可真是“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