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整整一天,大家累得腰痠背疼,汗水濕透了衣衫,爐火烤幹了前胸,整整化了九爐,鑄出了三十六顆我們自己的手榴彈。
“八一”到來了,軍分區在山溝裏開慶祝會,咱們抬著紅紙包裹的產品,喜氣洋洋地來到了會場,司令員把俺們請上台,向大家介紹說:“這是我們兵工廠的第一代工人。”
掌聲象歡喜的鼓樂拍得俺心頭咚咚直響。
光榮啊!我們的臉讓榮譽的紅光映照著。
光榮啊!我們的心讓喜悅的浪花衝擊著。
司令員站在講台上向大家宣布:“我們自己的兵工廣開始投產了!別看今天這一擔挑,隻生產了三十六顆手榴彈,可是我們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我們有不怕苦不怕死的拚命勁頭,我們一切都會有的。現在咱一個一個地鑄彈殼,將來我們會有大機器,電紐一按,炮彈會象流水一樣淌出來。”
手榴彈象禮炮在河灘爆響。
司令員的話在我們心間震蕩。
一擔挑這根標杆豎起來了。在它的後麵,無數個數字將不斷寫出來,十、百、千、萬都將從這個簡單的“1”開始。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這是信念,也是真理。
作為搞兵器裝備的江部長來說,一定見過許多自動化的兵工廠,可是擺在麵前的,是他親自待過的那個“一擔挑”兵工廠,怎麼能不激動,怎麼能不勾起深沉的回憶呢?
是的,從呼噠呼噠的風匣,到巨大的高爐鼓風機;從“一擔挑”到全自動流水線;從半間石頭屋到高大寬敞的車間,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好好思量。從無到有,由小到大,靠的什麼?不就是靠的毛主席革命路線嗎?不就是靠的保持和發揚革命戰爭時期那股子革命精神嗎?在漫長的革命征途上,無產者發揚了當年那種拚命精神,崛起多少廠房井架,矗起多少長橋大壩,湧出多少棉山糧海,噴出多少油浪鋼花。
祖國,依仗著這種精神蕩滌了舊社會的一切汙泥濁水,把滿目瘡痍、一窮二白的大地,改變成了如錦似繡、富強昌盛的多嬌江山;人民,依仗著這種精神創造了無數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在神州大地鋪展了宏圖大業。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一切都從我們無產者手中產生出來。
這種精神一直是戰鬥的號角,激勵人民勇往直前;這種精神一直是革命者心頭的一盞明燈,照耀我們迎來金光燦燦的明天。
“是嗬!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有不怕苦不怕死的拚命勁頭,一切都會有的。”我在心裏細細地回味著這句話。
旁邊陪同參觀的車間主任向我們介紹說,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後,為了對付蘇修的新式烏龜殼,科研人員研製了一種
新彈種,可當時咱缺乏製造這種彈種的設備和車間。有人想等一等,讓上級撥設備。老廠長趕來質問說:‘毛主席革命路線裏可有個等?!同誌,你等,敵人可不等。老規矩,隻要前方需要,拚命也要拚出來,雪山草地都爬過來了,還怕這小山頭!’老廠長說出了大夥的心裏話。經過文化大革命錘煉的群眾,路線覺悟都提高了,這一聲‘幹’字,把個‘等’衝到了牆旮旯裏。一連一百多個日日夜夜,老廣長跟小夥子一樣拚,從沒離開會戰戰場一步。許多退休老工人,在他帶領下,又殺上了戰場。當顧問、當參謀,硬是在自製的土設備上,把新彈種拚了出來。”車間主任說著,不自覺地朝老廠長伸伸大拇指。
“又嘀咕什麼?”老廠長發覺車間主任在議論他。
“老廠長,沒說你。”車間主任俏皮地笑了笑。
“你這小鬼,我說多少遍了,要介紹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勝利。”
江部長說:“老廣長,我們都看見了。”
老人沒聽明白江部長話中的含意,笑著說:“都看清了?你們幾眼就看清了?那邊還有一個新式武器試製車間呢,你們倆都夠格,順道也去看看當年的老房東,沿著當年走過的路,去看一看咱們從荒山禿嶺上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大家業。”
豔陽高照,大路坦蕩,我們並肩行進在當年走過的路上,心潮似激浪澎湃。
馬達轟鳴,汽笛高歌,遠處開山的炮聲隆隆,飛轉的機器轟轟,這一切交織成一支氣勢磅礴的樂章,在群山間回響。
我耳邊仿佛聽到千山萬嶺都在歡呼:“有毛主席革命路線,有不怕苦不怕死的拚命勁頭,一切都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