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這些話,後來一直成為民盟知識分子的使命信條。所以,民盟人士拒不參加國民黨政府召開的所謂“一次國大”會議,也都拒絕高職高待遇的利誘,拒不出任國民黨政府的官員。當然,結果是——張瀾成為當局的眼中釘,民盟也成為當局的眼中釘。蔣介石最終下令解散民盟,並公開揚言否則將以武力對待。身為民盟主席的張瀾,為著百千民盟人士的生命安危,不得不在解散書上簽了字,但同時在報上公開發表聲明——為著中國的民主,此後將以個人名義,與專製的國民黨政府鬥爭到底,對抗到底。

蔣介石之所以從未殺張瀾,不是寬忍,實是不敢。他說過這樣的話:“得張瀾者得四川,失張瀾者失四川”。蔣介石輸不起四川這一大省。

將張瀾在民盟會議上的講話,與美國黑人人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那篇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聯係一下是很有意思的曆史現象。在張瀾那段話說過20餘年以後,馬丁·路德·金差不多在演講中說了同樣的話:“我們來到國家的首都是為了兌現一張期票……這張期票向所有人承諾——不論白人還是黑人,都享有不可讓渡的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權。”

簡直令人懷疑,20餘年後的馬丁·路德·金,遠在美國,也知中國曾有一位叫張瀾的偉大人物,曾將自由與民主比作一張人民有權兌現的“期票”……

蔣介石離開大陸去台灣後,秘令特務一定要將張瀾劫持往台灣,隻不過這一企圖沒能得逞。

張瀾對蔣介石,民盟對國民黨政府,並非隻講鬥爭,並非一味勢不兩立。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恰恰是在張瀾曉以大義的說服之下,軍閥劉湘依從了老師的話,送20萬川軍出川抗戰。20萬軍,那一去浴血疆場,歸者甚少……

新中國成立後,張瀾當然欣喜地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政協,與毛澤東、周恩來們共謀建國大業,參與起草憲法草案,並被選舉為共和國副主席。

按他的級別,每月享有200元“特別津貼”,張瀾至死不受。有關部門照發,他命月月存入銀行。死後,由家人一總按其遺囑退給了國家。同時,他的級別應享有十六七人組成的機要和服務團隊。他極為堅決地減少到了不能再少的人數——4人。

他的家人來京前,周恩來親自為他選住址。一次兩次數次,他總不滿意——覺得大。最終,勉強搬出了集體樓房,搬入了小小的一套四合院。他的兒女親人們,沒有一個人沾過他的光,入了好學校或找到了好工作。

連毛澤東也對他的清廉之風發自內心地說:“表老,你的德很好。”

在1953年9月的一次全國政協會上,毛主席和梁漱溟因為農民問題發生了激烈爭執。毛主席斥梁“反動透頂”、“一貫反動”。人皆震驚、噤言,接著對梁的批判之聲四起。張瀾肅然端坐,未置一詞。事後與其他民主人士聯名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婉言批評了毛主席的話“殊不確當”。大約,那是建國以後,毛所麵對的唯一一次書麵批評,盡管遣句娓娓。肝膽相照,又一例也。

今天,在建國60周年之日即將到來時,我們評說張瀾,重要的意義乃在於提醒我們——民主尚未完善,諸方仍需努力。

對於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是這樣;對於各民主黨派是這樣;對於全體國人也是這樣。

因為,民主乃是一個國家的“成人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