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雕塑了喀戎,它是他唯一的一件非人物作品,這是耐人尋味的。
羅丹雕塑的喀戎是特別的,也可以說是令人震撼的——從那怪物的軀體中,正在向外,同時也顯然是向上,掙紮出一個人的軀體來。呈現出一種力,一種痛苦,一種夙願,和一種希望。如果成功,是人類在精神方麵的進化;如果失敗,是人類在精神方麵的退化。那力是必須向上的,隻能向上的。倘非向上,掙紮注定是徒勞的……
結果我們都知道的,當初的我們那個遠古祖先,他成功了。如果說人類真正的曆史從公元前3500多年楔形文字產生以後算起,那麼迄今為此,他用了5500餘年完成了他終於不再是半人半獸的怪物,而是一個完全的人的過程。
這是比羅丹的雕塑更偉大的。
一個問題是——人靠什麼具有那一種持久的,伴隨著痛苦而又無比虔誠的力?
後來人類的曆史告訴我們——靠的是書籍。
書籍不是上帝賜給祖先的,是祖先在那一精神向上掙紮的過程中記載下的日記。
那麼,現在我們差不多可以這樣說——全部的書籍,大致分為兩類。一類記載著我們的精神向上的歡欣,以及為最終實現目的所必備的智慧;另一類記載著我們掙紮過程的痛苦和經常麵臨的迷惘,並將人類喀戎時期的行徑呈現給自己看,以鼓勵我們繼續向上,誡示我們不要在精神方麵再退化為人馬。因為人馬實在不配是人,甚至連良馬也不配是,而隻不過是——地球上半人半獸的怪物。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年中確定某一個日子為世界讀書日的理由吧?
喀戎是不知感恩的。
現在我們已經是人了,我們已意識到感恩對於人類是多麼的必要。
4月23日,這裏我們人類對於書籍的感恩節。
那麼,我們也差不多便同時回答了另一個相關的問題——什麼是好書?什麼又是不好的書,抑或壞書?
如上所述,舉凡一切引領我們繼續在精神方麵向上,繼續保持美好人性美好情操的書(想想吧,人類修成人性是多麼的不容易,5500餘年的過程啊,難道不值得保持嗎?),皆好書。褻瀆此點的書,恐怕就不那麼好了。褻瀆是快事,有時我們很享受這種快感。那是喀戎的能事。我們身上畢竟還有著喀戎的基因。但我們又畢竟已是人,通常現象是,褻瀆之後,我們每會反省。淋漓盡致地呈現假、醜、惡的書也不一定便是壞書,因為作者完全可能是出於告誡的意圖——呈現我們身上的人馬基因的活動狀況給我們看,使我們因羞恥而不願再生出蹄子和尾巴。
那對人馬行徑極盡炫誇賞樂之能事,意在引誘我們退化回去的書,全世界到處可見,自然是不好的。
因為做人馬絕不會比作人好。
分不清告誡的意圖和引誘的居心怎麼辦呢?
那就先看已有定論的好書吧。
對於好能識了,對於壞也就善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