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倍差距的憂思》
《難忘那個大通鋪》
《走上草帽山》
《感歎嶽樺林》
《讀書的境界》
相對於490篇,20篇僅是1/24多一點。
但畢竟的,我覺得可以談談感受了。
落筆之前,我不禁又聯想到了水杉排列公路兩旁的情形。
賈鳳山將軍的散文,猶如水杉。
為什麼我會有此種印象呢?
因為不論他的散文還是他的隨筆,首先給我一種毫不猶豫,果斷地直奔題目而去的直截了當的風格。像爆破兵,目標一經確定,抱著炸藥包或雷管就衝上去了。而且呢,通篇文字,緊扣主題,既不拐彎抹角,也不屑於扯開去。
如果我是在讀職業散文家的散文或隨筆,也許還會不太適應。但一想到寫作者是一位將軍,頓時理解了。
他是將軍人那種雷厲風行的作風,和他本人直來直去的性格,相結合著“落實”到他的寫作“行動”中去了。他不是一位賦閑在家的文人,他是一位在職將軍。業餘寫作之於他,很可能像夜晚急行軍,也可能像一次夜間發起的衝鋒;估計,490篇散文、隨筆,大抵是夜晚寫就的。但每篇的思想、人生感悟,卻肯定是經常膠著於腦海,咀嚼再三的。倘醞醇成熟了,大約他會心裏對自己說:“明天解決掉它!”——像決定打仗那樣。
“境界,是指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表現的情況。”——《讀書的境界》。
“第一次拿起鉛筆歪歪斜斜寫下自己的名字,第一次背上書包……”——《感悟第一次》
“人生旅途中,人人都喜歡受到欣賞。”——《欣賞自己》
“石,以其獨特的音容笑貌生存在大自然中……”——《讀石》
“家,一個多麼美好的字眼啊!”——《家》
“鄉土,是一個人閉目就能想到抬首就想看到的地方。”——《守望鄉土》
“踏上井崗山,有一種莫名的激動,有一種莫名的感動。”——《“紅”“綠”井崗山》
“草帽山,因山的形狀像一頂草帽而得名。”——《走上草帽山》
……
我所讀過的20篇,基本都是如此這般寫起的。
這一種開門見山的風格,不僅使我聯想到成排成列的儀仗隊般的水杉;還使我聯想到“單刀直入”這一詞彙;聯想到杜甫的“大漠孤煙直”這樣的詩句。
以上種種關於“直”的聯想,又使我得出一種“快”的印象。一種“快速反應”式的思維記錄。
賈鳳山將軍的散文、隨筆的風格,既給我以水杉那一種“直”的感覺,又給我水杉那一種“高”的印象。
而“高”,乃指充滿字裏行間的家國情懷,指精神之境界。家國情懷之於他,關係反過來聯係為國、家,才更能體現出他的思想邏輯。
在《家》一篇中,他最後寫道:“共產黨人和革命軍人對家應該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那就是:心中裝著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小家’,還有祖國和人民這個‘大家’。”
倘若這樣的一段字句,出於職業散文家筆下,我會感到寡淡無味的。但出自一位軍人散文家筆下,卻令我怦然心動。因為,軍人如果不是這樣,那我們還有敬愛軍人和軍隊的理由嗎?
賈鳳山將軍“直”而且“白”地用他的散文語句詮釋了“咱們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這一句軍旅歌詞的含意。
“直”和“高”,這兩種印象,使他的散文、隨筆,具有了一種特殊的風格美;一種精神高邁的軍歌般的美;一種硬朗的美。連他筆下的抒情文字,也於溫暖之中體現著硬朗。
那麼,我想將他的散文、隨筆,概括為“軍魂文章”。一種恪守氣節,崇尚氣節的文章。一種直抒胸臆的文章。
“氣節也是一種力量,在一種更高的意義上說,這句話比知識就是力量更加正確。”
以上是他的散文《守住氣節》中的一句話。
我隻想在其後加上一句“也比知識就是力量更加有力量”。
依我想來,大約他這490篇散文、隨筆,無一不是他與自己心靈的坦誠對話吧?
好比——他在自己的精神園圃中,一棵接一棵栽下了490棵水杉。每一棵都直直的,高高的。成排也直也高。沒有太多的枝椏,故沒有太多的葉片。
但,水杉之美,正美在那麼的一目了然。那麼的簡約。那麼的分明。
他的散文也是這樣……
2011年3月7日於“兩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