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三段論(1 / 3)

在演繹推理中,有一種很常見的推理就是三段論。請看下麵的一段文章:

“一九零八年六月三十日早晨七時有幾千人看到,在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的森林上空,飛過了一個大火球。立刻,這火球變成了一根直衝雲霄的火柱。大地隨即發生了強烈的震動。幾百公裏的房屋裏的器皿顫動不已,時鍾停擺,像發生了地震一樣,在一千公裏內都感覺到了震動。

“當時科學家推測。這次災變是隕石引起的。一塊重量在幾千噸以上的巨大隕石,穿過大氣層後,以宇宙速度衝到地麵上,巨大的動能轉變為熱能,於是產生了爆炸。“通古斯隕石”就因此得名了。

“從一九二七年起,科學家庫裏克率領的考察隊在通古斯地區開始進行考察工作。他們發現,在受破壞最大的爆炸中心,樹木全都死了,隻留下一些光禿的樹幹,好象許多木樁豎在這裏。凡是隕石墜地,一般是在地麵造成深坑,主體埋入地下,碎塊散布在深坑周圍。奇怪的是,在這裏怎麼也找不到隕石的殘跡。考察隊甚至排幹了附近的一個大沼澤的水,用鑽機到處鑽探,發現地下凍土層厚達25米。沒有隕石穿過的任何痕跡。以後又做了十次尋找,考察隊足跡踏遍了這一帶,隕石仍然無影無蹤。因此,許多科學家認為,這次災變不是隕石墜地引起的”

這段文章就包含一個如下的三段論:

凡是隕石墜地都會在地麵造成深坑,碎塊散布在深坑周圍;

通古斯大爆炸的現場沒有找到造成隕石的碎塊,

所以,通古斯大爆炸不是由隕石墜地引起的。

三段論是由兩個含有一個共同項的性質判斷作前提得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為結論的演繹推理。例如:

知識分子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人民教師都是知識分子,

所以,人民教師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其中,結論中的主項叫做小項,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師”;

結論中的謂項叫做大項,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應該受到尊重”;

兩個前提中共有的項叫做中項,用“M”表示,如上例中的“知識分子”。

在三段論中,含有大項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知識分子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含有小項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師是知識分子”。

三段論推理是根據兩個前提所表明的中項M與大項P和小項S之間的關係,通過中項M的媒介作用,從而推導出確定小項S與大項P之間關係的結論。三段論中三個簡單判斷隻包含三個不同的概念,每個概念都重複出現一次。這三個概念都有專門名稱:結論中的賓詞叫“大詞”,結論中的主詞叫“小詞”,結論不出現的那個概念叫“中詞”,在兩個前提中,包含大詞的叫“大前提”,包含小詞的叫“小前提”。

三段論的一般規則:

1.在一個三段論中,必須有而且隻能有三個不同的概念。

為此,就必須使三段論中的三個概念,在其分別重複出現的兩次中,所指的是同一個對象,具有同一的外延。違反這條規則就會犯四概念的錯誤。所謂四概念的錯誤就是指在一個三段論中出現了四個不同的概念。四概念的錯誤又往往是由於作為中項的概念未保持同一而引起的。比如:

我國的大學是分布於全國各地的;

清華大學是我國的大學;

所以,清華大學是分布於全國各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