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達成
“行情”本來是過去商業市場上的用語,但現在有的人研究學問、寫文章也要看“行情”了。
比如,一部書或一篇文章發表了,一月,兩月,沒有人公開發表什麼意見。是沒人讀過嗎?倒也不見得。在非公開場合,就能聽到“竊竊私語”、“義正辭嚴”之聲,但不見於文字,因為是在等“行情”。
“行情”來源頗多:某權威人士如何看法,某編輯部如何看法,某有關單位如何看法,北京如何看法,等等。
打聽“行情”,為了“寫文章”保險,就像商人做生意,以為打聽準了“行情”,就可以不致於賠本一樣。一旦“行情”打聽了出來,這部書或這篇文章,就突然成為眾矢之的,或頌揚,或怒斥,不少報刊也趁機會熱鬧一陣子。
然而,有時也並不保險,因為,“行情”並不全準確。有時這個“行情”被那個“行情”所推翻。於是,按“行情”辦事的人,隨之陷入了窘境,大傷腦筋,牢騷滿腹:
“這能怪得我麼,我本來是有根據的。”似乎理直氣壯。
“唉,文章真是難寫。”又似乎無限委屈。
這不禁使人想起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一隻小獵狗的罪行,使那位巡官奧楚蔑洛夫大大傷了一番腦筋,始終不能確定這隻狗是將軍的呢?還是野畜生?換言之,是這隻狗的“行情”太難於確定,忽而“是將軍的”。忽而又是個“下賤胚子”。這位官長忽而憤慨,要對這野畜生施以極刑,忽而又溫柔,宣稱狗是嬌貴的動物。這小說寫的是幾十年前舊俄時代的事。從那些按“行情”辦事的人所發出的怨言聲中,卻使人仿佛又聽見了奧楚蔑洛夫的聲音。奧楚蔑洛夫自然並沒有發什麼怨言(他是已經到可以坦然自若地忽而這樣忽而那樣了)。但是,就他對於狗是否咬了人並無興趣,隻是對於確定這狗“行情”有興趣這一點來說,卻是同某些人,對於一部書或一篇文章本身究竟應如何判斷並無研究的興趣,卻津津有味於等“行情”,竟如出一轍。
但是,終於還是不免要陷入窘境。等來等去,趕來趕去,最後隻賺了一把廢債券、空氣支票——無用的文章。
怎麼辦呢?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