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輿論安能造乎?(1 / 1)

李克因

輿論是哪來的?這似乎是個不成問題的問題。實際上,卻有著不同的理解,甚至大相徑庭。

且先摳摳字眼。輿,詞典上一般解釋為“眾人的”;輿論,自然是“群眾的言論了”。此說大概可以被普遍接受,這裏所說的“言論”,看來還不是指的茶餘酒後的聊大天,擺龍門,而是人們對某些重要事件或措施的反應、見解。所謂“輿論甚好”或“輿情不佳”之類的提法,就是從這個基點出發的。做一件大事,在定辦法、下決心以前,了解一下“輿情”即民意,符合辦事的規律。

輿論是客觀存在,不以任何人主觀意誌為轉移;既不能妄加臆測,更不能憑空編造。隻可以影響它,而無法去代替它,“越俎代庖”而產生的“輿論”隻能欺人一時,不能哄人一世。

也是怪事,有些人竟然認為輿論可以造,應該造。“大造革命輿論”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裏成為達到某種目的一個重要手段,出現在文件上、報紙上和某些執掌大權的人們口中。

需要從曆史劇《海瑞罷官》開刀,以作為整個戰略部署的一個步驟嗎?好,“金棍子”姚文元出來“大造革命輿論”了。造嗬,挖空心思地造,苦心孤詣地造,幾易其稿,終於造出了《評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繼而如此這般,“三家村”被挖出,北京市委被砸爛。需要林彪當“副統帥”嗎?好,多少美妙的形容詞被造出來了:“一貫高舉”、“十分健康”。也靈得很,他果然成了“法定接班人”。總之,要搞香什麼人,搞臭什麼人,打個什麼“仗”,辦個什麼事,吆吆喝喝先造輿論,如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輿論既成,行動跟上,配合默契,得心應手。

時間往往導致遺忘,現在要弄清“大造”六字是何人、何時、何處首創,竟是大不容易。“文革”是“大造”泛濫之時,而“大造”其實並非從“文革”始。“群鶯亂飛群燕舞,爭說畝產十萬斤”,也是“大造”。要弄清誰是始作俑者,怕更難。

是非已在人心,無需去擺“大造”的幾大害處了。但曆史教訓也並非那麼容易刻印在每個人的大腦上。不太久以前,還在什麼地方看到“首先要大造群眾輿論”之類字樣,白紙黑字,十分惹眼。若因“限於水平”,把“大造”誤為“宣傳”的同義語,卻也無可厚非。但因習慣了“層層”,萬一真的層層“大造”,層層加碼,那就不得了。

更可怕的是口裏不說,暗中去“造”。以假為真,變虧為盈,報少為多,化醜為美,以其如簧之舌,如椽之筆,恣意馳騁,造得天花亂墜,而偏偏有的同誌很樂於聽,並囑錄下以備忘,而當真相大白之後,已經吃虧上當,大呼負負,卻是遲了。

還是宜察其言而觀其行。這是唯物的。對慣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且常常把話說得好聽得不得了的人,尤其宜留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