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陷胸湯方
《傷寒論》《玉函經》治傷寒心下堅,按之痛。
黃連二兩(《傷寒》一兩)栝蔞實一枚(搗)半夏半升。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未知,再服,微解下黃涎便安也。一服以下十四字,各本無。今從《傷寒》《類方》增。
【成注】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黃連、栝蔞之苦寒以泄熱,半夏之辛以散結。
【泉案】此栝蔞薤白半夏湯去薤白,加黃連也,結胸是熱實,薤白辛溫故去之。徐大椿說:承氣下燥屎,大陷胸下蓄水,小陷胸下黃涎,涎者,輕於蓄水,而未成水者也。審病之精,用藥之切如此。又小柴胡加減法,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一枚,胸中煩者,熱結在胸也,故亦用栝蔞實,此小結胸介乎痞與結胸之間,故仍用半夏,正結胸不按亦痛,心下痞並不痛,此則按之而痛,故雲介乎二者之間也。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金匱要略》 治胸痹心中痞,胸滿,脅下逆搶心。
枳實四枚厚樸四兩桂枝一兩栝蔞一枚(搗)薤白半升。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案】此栝蔞薤白湯加枳、樸、桂也。枳主痞,樸主滿,桂主逆。仲景治例,凡逆氣不自肝腎來者,並用桂,如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是也。以其逆,是外邪內入,內氣不受,拒而出之之象,桂治一切外邪,故治一切逆氣。此逆其脈寸、關必浮,至下氣上逆者,其脈尺浮大,寸沉或絕,則五味茯苓症也。《金匱》桂苓甘五味湯症,以下逆而上。又本有寒冒,此湯症以上逆,而中又自有痰實也。仲景於相兼分數辨之獨詳,又其逆在上而無表證者,則吐之,瓜蒂散症之胸中痞,氣上衝咽是也。其逆在上無表證而多裏證者,則下之,而兼汗之,此方是也。枳實四枚,乃半兩,得厚樸八分之一。
旋覆花湯方
《金匱要略》治病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及婦人脈革,半產漏下。
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古方選注》作尺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案】此亦食鬱肉及漏脯中毒方加旋覆、新絳也。蔥、薤同類,不雲去白,是青、白全用。近吳醫用此方,去白非蔥,善通陽去寒。旋覆散結溫中,新絳行血去瘀,合用為血分有寒氣結積之主方。惟寒氣結積,故於脈牢為宜也。《要略》謂婦人三十六病,千變萬端,無不因虛、積冷、結氣三者而成,故用旋覆花散結氣,蔥開積冷,新絳補虛。惟近年新絳多雜,洋紅染成不可用,當以茜根代之。徐大椿《金匱》評注雲未刊本:欲蹈形容得重物捶撞之象最妙,血微氣滯,外欲按而內喜熱,病情確係如是,此等症頗多,最宜留意。又雲:此方通血中陽氣。
訶黎勒散方
《金匱要略》治氣痢。
訶黎勒十枚(麵裹,煨灰火中煨之,令麵黃熟,去核細研。《要略》本作十枚,喂三字不詳,且但雲:煨似不止用皮,然考古用訶子,無不去核取皮。今從《證類》所引《圖經》、引張仲景方改正。
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案】此為下氣之專方,氣痢之主方也。古人凡但言氣者,皆謂上氣。氣痢者,下痢而上氣也。或以氣痢為氣虛下陷之痢,非。訶子性降非性升。《本草》訶黎勒味苦溫,無毒,主冷氣,心腹脹滿,下食。尋此主療相當,故專任之。《外台》有將此散,酒和服者,治一切風痰及霍亂,食不消,大便澀。訶黎三枚,搗取皮,和酒頓服三五度良。又有改為丸者,《廣濟》治嘔逆不能食。訶黎勒皮二兩,去核研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服二十丸,日三服,此蜜丸也。《集驗》治水痢,以訶黎勒三顆,麵裹炮赤,去麵取皮,搗為末,飯和丸,米飲,空腹下三七丸,此飯丸也。孫真人又有以此方,為含咽者雲:治常患氣,以訶黎勒三枚,濕紙裹,煨紙幹,即剝去核,細嚼,以牛乳一升下之,日三服。又方治一切氣,宿食不消。訶黎勒一枚,入夜含之至明,嚼咽是也。又有改為水研者,《子母秘錄》治小兒霍亂。訶黎一枚,末,沸湯,研一半,頓服,未差,再服是也。又有改為湯者,《食醫心鏡》下氣消食,並茶,青色訶黎一枚,打碎為末,銀器中水一大升,煎三兩,沸後,下訶黎,更煎三五沸,候如曲塵色,著少鹽服是也。又華佗《中藏經》有方,以此方加檳榔,以消食滯,故《外台》心腹脹急門,引《廣濟》鱉甲丸,紫蘇湯必效,青木香諸方並用之。
青木香丸方
《玉函經》附遺主陽衰,諸不足。
昆侖青木香六路訶子皮各二十兩(疑十字當為大)。
搗篩,糖和丸梧子大,每空腹酒下三十丸,日再。其效尤速。
【案】此訶黎勒散加青木香也,為氣滯上壅之專方。陶隱居說:青木香即木香,據此則此方所用青木香,非今所謂青木香也。雲昆侖青木香者,《證類·卷六》引海藥雲《出海經》曰:青木香生東海,昆侖山是也。訶子皮必用六路者,《雷公炮炙論》雲:凡使勿用毗黎勒、罨黎勒、榔精勒、雜路勒。若訶黎勒文隻有六路,或多或少,並是雜路勒,毗黎勒箇,箇毗雜路勒皆圓,露文或八路至十三路號曰:榔精勒,多澀,不入用。是六路者,為真訶黎勒,經方恐人誤以他勒當之,故著之。《外台》引近效訶黎勒丸,治氣脹不下食,又除惡氣,亦訶黎、木香並用,即祖此。又《必效》青木香丸,亦訶黎、木香並用。考訶黎勒,亦檳榔之類。《中藏經》有木香檳榔散方。《證類·卷六》引《圖經》雲:續傳信方,著張仲景青木香丸,主陽衰、諸不足,用昆侖青木香,六路訶子皮各二十兩,篩末,沙糖和之。駙馬都尉鄭某忘其名,去沙糖加羚羊角十二兩,白蜜丸如梧子大,空腹酒下三十丸,日再,其效甚速。然用藥不類古方而雲仲景者,不知何從而得之,此即附遺所本也。但續傳信方,以沙糖和者,為仲景方;蜜和者,為鄭某方。今附遺有如梧子大雲雲,是合彼二文為一也。近效方亦以沙糖和丸,雲治氣脹不下食,尤除惡氣,名訶黎勒丸。二味等分,氣甚者,每服八十丸,日再。稍輕者,每服四五十丸則得。性熱者,以生牛乳下;性冷者,以酒下,不問食之前後,即此方變法也。
訶黎勒丸方
《金匱要略》宜長服。
訶黎勒(煨)陳橘皮厚樸各三兩(《證類》別《圖經》作各三大兩)。
上三味,搗篩《要略》作末之,蜜丸如梧子大,酒飲《圖經》無酒飲二字,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案】此訶黎勒散加橘皮、厚樸也。為氣擁上逆之專方,所以宜長服者。《證類》引《廣異記》曰:高仙芝於大食得訶黎勒,長五寸,初置抹肚中,便覺腹中痛,因大利十餘行,初疑訶黎為祟,待欲棄之,後問大食長老,雲此物人帶,一切病消,利者,出惡物耳。據此知訶黎勒功專除病,能出惡物,故以橘、樸佐之,為固正驅邪之劑,是以可長服也。
蒲灰散方
《金匱要略》治小便不利,及厥而皮水。
蒲灰七分滑石二分(《外台》、文仲方《肘後》方,二味並一分)。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案】《綱目·卷三十八》蒲席下附方,載《金匱》此方。蒲灰作蒲席灰,而香蒲下不載此方,則古本有席字,今脫也,其敗蒲煎方,亦作敗蒲席。《別錄》敗蒲席平,主筋益惡瘡。宏景雲:蒲席惟船家用之,狀如蒲帆,人家所用席,皆是菅草,而薦多是蒲也。時珍雲:吳人以龍須草為席,是蒲席亦當詳審用之。蓋硬席莖圓者,龍須草;所為軟席莖扁薄者,蒲所為也。甄權雲:單用破血,此症當是血瘀塞其溺管,故用此物。《千金》夜臥尿床,本人薦草燒灰,水服,立差。亦取此,但渾言薦草,不必定是蒲所為。蘇恭所謂:席薦以得人氣為佳者也。厥亦血病,厥而腫脹者,小便必不利,故同法。諸家釋蒲或不同,《綱目拾遺》稱為蒲包草是也。湖俗亦爾,其萼即水蠟燭。今人以治刀傷,其萼上粉即蒲黃,其中心白如匕柄,生啖之甘脆者,即蒲筍。《周禮》謂之蒲葅。時珍曰:蒲似莞而褊,有脊而柔,八、九月收葉以為席,亦可為扇。軟滑而溫,此皆與經單稱蒲之義合,不得以他蒲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