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下3(1 / 3)

經方例釋下3

桃花湯方

《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治下痢,便膿血。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幹薑一兩粳米半升(從《綱目》,各本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煮米令熟,當作煮令米熟,謂與全用之。赤石脂半斤,及幹薑並煮,而赤石脂末,隨每服調下耳。

【成注】澀可去脫,赤石脂澀以固腸胃;辛以散之,幹薑之辛以散裏寒,粳米之甘以補正氣。

【泉案】此溫中收濕之主方。石脂善固骨髓。《千金》無比山藥丸,用之取其固骨髓也。《外台》引崔氏治傷寒後,赤、白滯下無數。阮氏桃花湯方,赤石脂八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粳米一升,幹薑四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較此為善。《千金》以此方去米,用蜜和丸。《和劑》以此方去米,用蒸餅和丸,皆變湯為丸者。《千金》又以此方,合附子理中加歸、芍、龍、蠣,名大桃花湯。《千金翼》以此方,加椒、艾、烏梅,名椒艾丸。《綱目》引鬥門方,治久泄久痢。白石脂、幹薑等分,百沸和麵為稀糊,米飲下三十丸,即此方之變法。以白易赤,以麵易米。此方名桃花者,以古赤石脂,與桃花石不分也。陶注《本經》曰:赤石脂出義陽者,狀如豘腦,鮮紅可愛,是明以桃花石,當赤石脂也。蘇恭不知,而妄非之,曰是桃花石。但恭釋桃花石,曰桃花石似赤石脂,但舐之不著舌者是也。然則赤石脂、桃花石自是一種,特粘不粘之別耳!時珍雲:桃花石,即赤石脂之不粘舌,堅而有花點者,非別一物也,故其氣味、功用皆同石脂。張仲景治痢用赤石脂,名桃花湯。《和劑》治冷痢,有桃花丸,皆即此物,此方命名之義如此。

赤石脂丸方

《金匱要略》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赤石脂幹薑蜀椒各一兩(《千金》半兩,《綱目》各四分)附子二分(炮)烏頭一分(泡①,《千金》六銖)。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圓,日三服。不知,再加。

【案】此桃花湯去米加椒、附、烏,變法為圓也。為治腎寒上攻之專方。一名烏頭赤石脂圓。《外台》錄此方,烏頭、赤石脂、幹薑各二分,蜀椒、附子各一分。範汪方無附子,有桂心等分。崔氏方有桂心二兩,為六味,烏頭、附子、赤石脂各三兩,椒、薑各二兩。範汪方無附者,當是與崔氏同,為六味而脫其一耳。本論大建中湯方,薑、椒亦並同,其治心胸中塞痛,亦與此治同。椒本治血痹,或以蚘動言之,淺也。《肘後》治苦嘔不息方,幹薑茱萸湯加減法,下不止,手足逆冷,加椒百粒,附子一枚炮,是椒、附治腎寒氣逆也。《本事方》有椒附丸,隻椒、附二味,治腎氣上攻之膂痛,與此義合。

注:

①泡:當為“炮”。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傷寒論》《玉函經》

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案】此乃塞小腸之法。利在下焦者,有膀胱病,有小腸病,故塞小腸而不愈,易為利膀胱也,所以然者,以小腸中水,不從膀胱化出則痢,非小腸不固,即膀胱不治,二者必居一耳,於利為宜。考《宋本》於此方,禹字上有太一兩字。《本經》禹餘糧,與太一禹餘糧俱列上品。於禹餘糧雲:甘寒無毒,主咳逆,寒熱煩滿,下赤白,血閉,癥瘕大熱;於太一禹餘糧雲:甘平無毒,主咳逆上氣,癥瘕、血閉,漏下,除邪氣,肢節不利,二物功用相近。《別錄》但以所出池澤、山穀別之。近世多以禹餘糧之精者,為太一禹餘糧,當不謬也。李氏入此方於禹餘糧下,與《宋本》反,以屢下後胃虛,宜平藥,不宜寒藥之理推之,則《宋本》長。

蘆根湯方

《玉函經》附遺治五噎吐逆,心膈氣滯煩悶,不下食。

蘆根五兩(銼),以水三大盞,煮取二盞,去滓,溫服。

【案】《證類·十一》引《金匱》《玉函》有此方,正附遺所本。《千金》及《千金翼》以此治嘔噦。《錄驗》以此治噎,必效。以童子小便一兩合,和服義同。

治食馬肉中毒欲死方

《金匱要略》 亦治食鮐中毒,蘆根煮汁,飲之良。

【案】蘇詩雲:蔞蒿遍地蘆芽繭,正是河豚欲上時。鮐即河豚,而此用根治之,是根、芽性用相近。蘆芽即《本經》雚菌,詳《泉本集》。

葦莖湯方

三書無,今據《外台》補治肺癰。

葦葉(切)二升薏苡仁半升瓜瓣二升桃仁五十枚。

上四味,咀,以水一鬥,先煮葦,令得五升,去滓,悉內諸藥,煮取二升,分再服。當吐如膿。

【案】此方《外台·卷十》錄《錄驗》葦莖二升,作剉葦一升。方下注雲:仲景《傷寒論》雲,葦葉切二升。《千金》、範汪同,是《千金》、範汪作葦莖,與《錄驗》同;仲景作葦葉,與《錄驗》異。若仲景《金匱》無此方,則王燾之言雲何也。今補錄且依王燾言,則方名當作葦葉湯,先煮葦,下亦當有葉字,荻為小蘆,故蘆為大蘆葦之言,猶偉也。古者用葦,其莖葉不甚分別,觀方下雲煮葦,《外台》雲銼葦,義可見已,《乾坤秘韞》治發背潰爛,陳蘆葉為末,以蔥、椒湯,洗淨敷之,神效。此正用葦葉,而《綱目》則渾雲莖葉,治肺癰煩熱。《聖惠》又推此方之意,以葦葉治霍亂、煩渴、腹脹。《肘後》又將荻莖葉燒灰,以敷蝕癰疽惡肉。《聖濟》又以葦灰傅禿瘡,皆從此脫胎。瓜瓣即甜瓜瓣。《嘉祐》雲甘寒滑,有小毒,止渴除煩熱,利小便,通三焦間壅塞氣。蓋肺癰是上焦壅塞氣,故以此治之。

礬石湯方

《金匱要略》治腳氣衝心。

礬石三兩(從《千金翼》《要略》二兩),以漿水(《千金翼》無漿字,以下方例之是也一鬥五升,煎三五沸,浸洗腳良。《要略》無三五沸及洗字,今從《千金翼》。

治卒死而壯熱者方

《金匱要略》

礬石半斤,以水一鬥五升,煮消,以浸腳,令沒踝即得蘇也《要略》浸為漬,無即得蘇也四字。今並從《肘後》。

【案】二方實一方也。治腳氣方,恐是校《金匱》者所附,非其本有。《證類》引此二方,一標《千金翼》,一標《肘後》,而《肘後·卷一》於卒死,稱為張仲景方,此正陰盛格陽於外之症,故壯熱用礬之酸澀,從外治以收攝其陽,卒死壯熱之格,以橫言腳氣衝心之格,以豎言其義同。故其法同。總之,陽氣為內所逐,危亡立致,不得不作此一時救急之方,以示權宜俟。陽氣稍攝,即當究內實之何因?以攻之,原非專恃此方,謂足已斯疾也,切須知之。後世獨參湯,亦一時權宜之方也。

礬石丸方

《金匱要略》治婦人經閉不利,髒堅僻不正,中有幹血,下白物。

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丸如棗核大,內髒中,劇者,再內之。

【案】此礬石湯,變湯為丸,加杏仁也。子髒不正,用礬石內之者,與《千金》治口戾,用礬石塗頰同意。別本不正作不止,僻不止,謂筋脈時時偏扯也。

硝石礬石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