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下6
苦酒湯方
《傷寒論》治少陰病,咽中生瘡,聲不出。
雞子一枚,去黃內苦酒著殼中半夏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內著苦酒中。《千金》如棗核大,十四枚,洗破。成本無如棗核大四字,則是原半夏十四枚洗破矣,太多非也。
上以雞子殼,置刀鈈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一劑服。
【案】此治聲不出之專方。以半夏為君,以雞子清為臣,苦酒為佐使,優家以雞子清,潤歌喉,本此。其用半夏,與惑病聲嗄,用甘草瀉心湯同法。刀鈈,刀上之鈈,如今剪刀柄是也。以其形圓,便於安雞子,故用之,別無取意。近徐大椿疑為古之禁方,求之過深,三沸,三上三下也。
貪食食多不消心腹堅滿痛治之方
《金匱要略》
鹽一升,以水二升,煮令鹽消,分三服。當吐食出,便差。
【案】此探吐之法。《千金》以此方,治霍亂、蠱毒、宿食、心腹痛、冷氣、鬼氣。雲霍亂心腹暴痛,宿食不消,積冷煩滿者,熱飲一升,以指刺口,令吐宿食使盡,不盡再刺吐訖,複飲之,吐住靜止,此法大勝。凡有此疾,即須先用,亦可為外治。《外台》療轉筋方,以鹽一升,水一升半作湯,洗漬良。蘇頌曰:元和十一年十月得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如雨,氣即絕。河南房偉傳一方,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合和溫服,少頃,吐下即愈。此藥入口即吐,絕氣複通,此以鹽為散也。經驗方及《本草衍義》並以此方,治蚯蚓所中,亦用浸法,亦取解濕毒之義。蚯蚓有毒,而居濕地故也。
頭風摩散方
《金匱要略》
大附子一枚(炮)鹽等分(《綱目》作食鹽)。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疢《綱目》疢,作囟,義長上,令藥力行,或以油調稀,亦可日三上或以下十字,從《綱目》增。
【案】或疑此為孫奇等附,非仲景方。考《脈經·卷二》有摩治風膏,摩治傷寒膏,摩茱萸膏三方,雖不見其摩,為古法自可互證。凡摩方亦可令汗出,此方蓋患頭風者之摩法。《千金翼》仿此,有取葶藶子、吳茱萸等一味為摩者,亦佳,亦有變摩為貼者。《綱目·三十九》附方,有治頭風者,以鹽半斤,和蠟一斤,溶令相入,捏作一兜,鍪可合腦大小空空字當誤頭至額,其痛立止,即此方之變也。
茯苓戎鹽湯方
《金匱要略》治小便不利。
茯苓半斤白術二兩戎鹽一枚彈丸大。
上三味,以水五升,先煮茯苓、白術,取三升,入鹽,再煮,分溫三服。尤本作先將茯苓、白術煎成,入戎鹽再煎。
【案】此諸苓術並用之祖方。《內經》曰:熱淫所勝,以淡滲之,故以茯苓為君。水畏土,土嗜甘,故以白術健脾抑腎為臣。《內經》曰:鹹先入腎,故以戒鹽為佐使。豬苓散、五苓散二方,苓、術並十八銖。桂枝去桂加參術湯,參、術各三兩;當歸芍藥散,苓、術各四兩,理中加茯苓湯,苓二兩,術三兩;附子湯,苓三兩,術四兩;真武苓三兩,術二兩;苓桂術甘湯,腎著湯,並苓四兩,術二兩;茯苓澤瀉湯,苓八兩,術三兩,或同分,或偏重,隨症所宜也。《本經》戎鹽鹹寒,去蠱毒。《別錄》治心腹痛,溺血。大明除五髒癥結,此方用之,乃濕熱內結之治法。如石淋、膏淋之類。
燒褌散方
《傷寒論》《玉函經》治傷寒陰陽易。
上取婦人中褌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褌,當燒灰。
【案】此易病之專方。《千金》治女勞複。師其意,取女人月經赤帛燒,取方寸匕,一取所交接婦人衣服,以覆男子,立愈。皆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