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然療法 宜飲服重碳酸鹽泉水或氯化鈉泉水,每次100~200毫升,每日3次空腹服用,7周為1個療程,氯化鈉泉水低濃度時可促進胃酸分泌,而高濃度時則可抑製胃酸分泌,故應根據不同類型的胃炎正確選用。
3.物理療法 主要有:中波幹擾電療法、胃區透熱、預交感神經節透熱療法、間動電流療法、超短波電療法、微波療法、石蠟溫熱療法等。
4.推拿療法 一般采用健脾和胃、柔肝理氣等手法為主。具體應用一指禪推法。患者取仰臥位,推拿師坐於患者右側,先用輕快的一指禪推法和摩法作用於中脘、氣海、天樞、脾俞,胃俞等穴進行操作,然後按揉這些穴位,亦可同時反複按摩足三裏穴,時間約 10分鍾。
5.自我按摩 是指用手掌在相應穴位的部位揉摩。近代實驗研究表明,按摩院腹部,能促進胃腸蠕動和排空,使胃腸分泌腺功能增強,消化能力提高,並有解痙止痛作用。
(1)具體方法為:用手掌或掌根魚際部在劍突與臍連線之中點(中院穴)部位作環形按摩,節律中等,輕重適度。每次10~15分鍾,每日1~2次。
(2)患者取俯臥位,用一指禪推法,從背部脊柱兩旁沿膀胱經順序向下經三焦俞,往返4~5次,然後用較重的按揉法可肝俞、脾俞、胃俞治療,時間約5分鍾。
(3)左手放在右手手背上,以右手心貼胃部,先行順時針旋轉按摩100次,再行逆時針旋轉按摩100次,反複3~4回,每日早、中、晚各1次。或以右手拇指指尖掐緊推壓內關、足三裏、三陰交各3分鍾,每日早、中、晚各1次。
6.氣功內養 是防治胃炎的一種有效保健方法。氣功有放鬆、安靜的作用,可調節大腦皮質的功能狀態,抑製興奮灶。對精神因素引起的胃炎效果最好。
一般多應用內養功法,通過“入靜”“放鬆”“調息”的主動鍛煉,使機體陰陽過盛得到糾正,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本功法可分數個療程進行,每個療程20天,中間休息7~10天,每天練1~2次,每次30分鍾左右,以後逐步延長時間。
也可采取仰臥、側臥或平坐的姿勢,通過入靜、全身放鬆、調和呼吸氣息、意念固守丹田(臍下三寸許)行內養功法鍛煉。每次30分鍾,每日1~2次,1個月為1療程,休息1周再煉,連續半年或1年。可加強胃腸功能、促使炎症消退、病灶恢複。
7.體育療法
(1)內氣功法。具體步驟為:①全身放鬆;②自然舒適固定姿式,一般用坐位或仰臥位式;③腹式呼吸,在呼氣之末與下次吸氣之間稍停頓,呼吸停頓宜自然,不可憋氣,初練時停頓間隙2~3秒即可,待熟練後停頓間隙可逐漸延長至5~6秒;④練功時思想集中,排除雜念達到入靜。慢性胃炎鍛煉內養功,分數個療程進行,每個療程20天,中間休息7~10天,每天練1~2次,每次 30分鍾。
(2)太極拳、練功十八法、八段錦、五禽戲等醫療保健體操,每天1~2次,每次30~40分鍾,每個療程20天,持之以恒,堅持不懈,除對慢性胃炎的改善有康複作用,而且還是健身強體提高免疫力的一種很好的傳統保健鍛煉方法。
8.藥物療法 幽門螺杆菌陽性者可用枸櫞酸鉀、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聯療法或其他藥物三聯、四聯療法。
哪些家庭按摩可調治胃炎
1.摩額法 患者取仰臥位。家屬用兩手拇指掌麵置於額正中,自內向外反複輕快摩動約2分鍾。然後兩手掌根相對合力,分別置於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一寸凹陷處太陽穴和額部,反複按摩約2分鍾。
2.提拿法 患者取仰臥位。家屬兩手拇指和其餘四指置於患者腹下部,對應鉗形用力,一拿一放,要求連貫柔和,勁力適度,一般以拿提時患者感覺酸脹、微痛,放鬆後感覺舒服的強度為宜,反複提拿5~7次。
3.按穴法 患者取仰臥位。家屬用拇指或中指掌麵用力,緊貼皮膚,按壓中脘、氣海、天樞穴以及足三裏穴。每天按壓約半分鍾,要逐漸用力,以患者略感酸脹、沉麻為宜。
4.捏脊法 患者取俯臥位,裸露脊背,放鬆肌肉。其家屬兩手自然屈曲成虛拳狀,拇指伸張在拳眼上,食指和中指橫抵在患者尾骨上,雙手交替沿督脈循行線向患者頸部方向推進,隨推隨捏,推至第7頸椎為止,如此反複3遍。在推捏中,每推捏3下就向後上方提1下,若聽到“得啦”的清脆響聲,證明提捏得法。該法有助於調節髒器功能。